立案登记重庆五中院行政登记案同比涨九成 注意三误区

30.10.2015  08:35

  实施立案登记制后,市民起诉更方便。

   随着今年5月立案登记制全面推行,取消立案过滤功能后,法院立案率如何?今(29)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截至9月30日,辖区两级法院收到起诉材料60680件,当场立案60191件,当场立案率99.81%。新制度实施后,哪些问题最易让人混淆?听法官为你答疑。

   收到6万余件起诉材料 当场立案率99.81%

   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介绍,立案登记制度自5月1日正式实施,至9月30日,辖区两级法院共计收到起诉材料60680件(一审)。其中,符合立案条件的60303件,当场立案60191件,当场立案率99.81%。

   期间,收到一次性书面告知补正材料207件,当场释明并退回起诉材料85件,对不符合起诉条件坚持起诉的案件依法裁定不予受理(或不予立案)85件。 

   立案审查变立案登记 收案同比增长34.19%

   过去,市民提交起诉案件需要经过三个审查环节,即立案人员——审判长——分管庭领导三级审批。随着立案登记制实施,立案审查调整为立案登记,可由立案人员当场立案。

   此外,过去在缴费流程和确定被告人身份信息方面,是先缴费后立案移送。现在可先行立案移送再缴费,诉状中对被告方信息的记明仅需达到足以将被告或被告人确定为特定主体、足以与他人区分即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市民节约时间。

   工作效率提高,让收案率大幅增长。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5至9月,重庆五中院辖区两级法院新收各类案件80962件(包括一审、二审、申诉、审判监督、减刑假释等审判程序案件),较去年同期60335件增长34.19%。其中,行政案件一审登记收案1321件,上年为同期689件,同比增长91.73%。

   立案登记并非放弃审查 三大误区市民要注意

   “部分当事人认为,立案登记就是对当事人的起诉不再进行审查,只要提交了诉状,人民法院就应当登记立案,其实是错误的。”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成瑛提醒,市民应注意三个误区。

   误区一:立案登记就是放弃审查

   成瑛介绍,登记立案并非就是对起诉材料不予审查,一律“照单全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均明确规定了前提条件,即“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有案必立、有诉必理。

   可见,立案受理的必须是法院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和司法解释已经对起诉、自诉、强制执行和国家赔偿申请的受理条件作了明确规定。所以,法院还是要对当事人的起诉材料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受理条件予以审查。

   误区二:所有案件都实行登记立案

   部分当事人认为,立案登记制对法院处理的所有案件均应适用。

   成瑛介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了属于登记立案范围的案件,即一审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刑事自诉、强制执行和国家赔偿申请案件。

   上诉、申请再审、刑事申诉、执行复议和国家赔偿申诉案件,以及诉讼中针对当事人的申请进行的程序性审查,不属于登记立案的范围。

   误区三:立案登记保护所有诉权

   成瑛介绍,立案登记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立案难问题,保障当事人的合法诉权。对于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法院坚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同时,人民法院也依法制裁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无理缠诉等滥用诉权的行为。

   新行政诉讼法修改后,受案范围扩大,必然带来行政案件的相应增多。与此同时,个别起诉人滥用诉权等现象也比较突出。

   如一起滥诉案件,据不完全统计,当事人自2014年8月以来向县政府、县公安局、县规划局、镇政府等多个行政机关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200余次,就其提出的各类信息公开提起行政诉讼90余件。

   其请求事项存在类似或相同的情况,申请公开的内容涉及多方面,其中很多都并非政府信息。其频繁申请信息公开的实质目的是通过不断的、大量的申请、复议和诉讼,表达不满情绪和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施加压力,以获取自身利益。其起诉行为已背离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立法目的,构成了申请权的滥用。对于此类滥用诉权违背行政诉讼法立法宗旨的行为,法院将依法不予立案,并视情况予以制裁。(记者 陈俊帆)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