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完这波童谣 重庆人的儿童节才圆满了

01.06.2020  19:33

第1眼-重庆广电消息,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这样的童谣,曾经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儿童节里,你是否童心犹在?在快节奏的当下,曾经的儿歌,你还能哼唱几句呢? 

儿童节里,提起儿时童谣,许多市民都会心一笑,或许嘴上已经不能再多哼出几句了,但回首那段快乐无邪的时光,大家都感觉弥足珍贵。

正如大家所说:童谣儿歌看似不登大雅之堂,但却是最能浸染到人的一种文化,它有着地域文化的精髓,在传播广泛的层面上,还有着商业价值,而其长长久久的影响,更是带着时代的烙印。 

说起当年的童谣,年过7旬的民俗文化研究者肖能铸张口就能娓娓道来,他告诉第1眼记者,童谣不光是用来逗小孩的顺口溜,更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好听、好玩的话语背后,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琢磨。

肖能铸举了一个例子,重庆街上原来有很多卖小吃的,有一种叫梆梆糕。那时的人都没有好多钱,小孩子要吃,大人不想花钱,就编个儿歌“梆梆糕,夺夺夺,里头装的耗子药”吓一吓嘴馋的小孩。

但是卖糕的人呢,想要做生意,也编个儿歌“梆梆糕,夺夺夺,娃娃吃了去上学,大人吃了去工作”,斗智斗勇之间也说明,童谣所富含的地方特色。

由于童谣朗朗上口,很多人看到了它的商业价值,而很早以前的广告,就是用童谣的形式传播的。

童谣儿歌还能植入广告你信吗?肖能铸说有个药店叫桐君阁就是这样:桐君阁,卖草药。张家花园,牛角沱。用现在的观念来说,不就是植入广告了吗?

同时,童谣还在文化大迁徙过程中,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肖能铸告诉记者,重庆是个移民城市,全国各地都来了很多人,这些移民也把老家的童谣带到了重庆。比如黄丝蚂蚂,他就断定不是重庆土生土长的童谣,因为里面的“你家公家婆来吃嘎嘎(肉肉)”,家公家婆并不是重庆话。甚至包括“城门城门几丈高”也不是重庆本土童谣。

童谣儿歌,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回忆,但它终究是时代的产物,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它其实也在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很多人说,眼下,大家能听到的儿时童谣越来越少,或许这是一种遗憾。不过,当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孩子们的童谣并未消失。

肖能铸还提到了最近自己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很多小朋友在背三字经、女儿经,这就是童谣啊。那些四五岁的娃娃,能从头到尾、头头是道给你背出来。民谣、童谣、儿歌,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从过去,到现在,只不过它随着时代一点一点在发生变化。

历史有历史的记忆,时代有时代的新意,童谣以更多、更新、更全面的内容和形式涌现出来,如同一棵树,老枝能长新芽,旁枝逸出,新的花朵也在萌发。

肖能铸告诉记者,做民俗文化的人也在收集记录这些童谣,但仅仅止于记录。现代化的社会节奏很快,新的东西出来的也快。像这次疫情,就出现了很多有关疫情防控知识的儿歌。

过去那个年代的东西,现在还拿出来念,小朋友都不知道是什么,比如梆梆糕就见都没见过。他觉得,时代在变化,该来的就来,该走的就走吧。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大家还是应该有所了解才是。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王琬迪 卿一学 特约记者 罗维 冯绪龙 )

原标题:回忆完这波童谣 重庆人的儿童节才圆满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