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导弹结缘于‘竹蜻蜓’”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之女来渝宣讲
“他每日早出晚归连续加班,几天见不到他的人影成了家常便饭。”9月1日,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联合重庆科技馆共同举办的“百馆千场万人‘红色记忆: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宣讲活动在重庆举行,黄纬禄之女黄道群走进重庆大学,以现场报告及校内直播的形式与千余名师生分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的感人故事。
父亲和导弹结缘于“竹蜻蜓”
黄道群说,童年时期的黄纬禄和当地其他孩子一样,喜欢玩“竹蜻蜓”。别的小孩比赛看谁的竹蜻蜓飞得高、飞得远,而他却常把竹蜻蜓捧在手里不停地端详。
一天,他突发奇想:要是把多个竹蜻蜓有序地连在一起,用橡皮筋作动力,让它们联合工作,有的向上飞,有的向前飞。并且,在竹蜻蜓的下面系一个炸弹,在引线上绑一根香,计算好飞行时间和香的长度,把香点燃,在到达敌人所在地的上方时引爆炸药,这样不就做成了一个会飞的炸弹?
“这个想法,如果付诸实施恐怕还有些困难,但有谁知道,这是否寓意着父亲以后会用毕生的心血去铸就自己的导弹人生呢?” 黄道群说。
“无论什么时候以国家为重”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五院——中国的导弹研制机构成立。1957年底,黄纬禄调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从此,他与导弹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每日早出晚归连续加班,几天见不到他的人影成了家常便饭。他偶尔在家时也是神情严肃,一直在思考在计算着什么。
有一天,黄道群终于忍不住走进父亲的房间,问:“会不会打仗呢?万一打起来,我们家怎么办?”
黄纬禄告诉女儿:“不要怕,现在不会打仗的。但是你要记住,不管什么时候,要是打仗了,我们都要先想国家怎么办。”
临危受命担任“巨浪一号”技术总负责人
1960年8月12日,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成功发射,这就是“东风一号”。
黄道群说,东风一号到东风五号的控制系统研制过程中,从各个型号技术方案的确定、技术指标的改进、技术性能的提高,都饱含着她父亲和所有研制人员无数的心血与贡献。“全国的大饥荒时,有的人画着图就晕倒了,晚上大家加班,饿得实在难熬时,就冲一点酱油汤充饥。”
1970年,黄纬禄临危受命,上任潜地导弹巨浪一号技术总负责人。在欢迎仪式上,黄纬禄说:“我对这个型号的了解还很肤浅,需要向大家请教,请大家把我当成小学生,从ABC开始讲起。”
2011年7月,黄纬禄卧床不起。南华大学组织的一个“两弹一星”红色夏令营到京,要访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了解到主办单位的难处后,他不顾自身病重,毅然同意接受采访。
在家人的帮助下,他艰难地在纸上写下: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勇救民族复兴重担。
这也是他最后留下的绝笔。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陈竹 摄影 李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