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第一书记丨李伟:“白纸”上盖“红手印”

14.12.2021  16:02

档 案

人 物:李伟

简 介: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处副处长,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博士。2017年9月,他被派往巫溪红池坝镇金家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荣获“2019年重庆市乡村振兴贡献奖先进个人”“2019年度感动巫溪十大人物”和2020年11月-12月“重庆好人”。

有女莫嫁中岗乡,山高路远难见娘。

山高谷深的中岗乡,就是现在的巫溪县红池坝镇,曾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下辖的金家村地偏人稀,抬眼望不到几户民房。

我搭摩托车进村时是金秋九月,可越往山上走就像渐渐掉进深冬。山上的马家垭口上,村民已燃起柴炉围坐取暖。穷山恶水挡不住我滚烫的心。

最初那段时间,脑子里时常冒出“金点子”,经常激动得一夜无眠。可是,许多想法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在村民眼里,我算是个文化人。有人说,派个博士进村岂不是浪费人才?也有人背地议论:“干两年,种庄稼都没学会,就走了?

村干部和村民都盯着,看我究竟能搞出啥名堂。到山村里扶贫,决不是写论文、搞设计、做实验。如何当好驻村第一书记?我心里清楚,自己像是一张白纸。

我的工作从建一座桥打开局面。

走访入户碰到一个烫手山芋——桃树坪的跨河小木桥因年代久远摇摇欲坠。我思忖良久,向常年过桥的4户村民保证:“这桥一定要修!

苦口婆心劝说下,4户村民投工投劳,并自筹2.2万元架桥。我也从工作经费中支出1万元填补资金缺口。

仅半个月,烂木桥被推倒建成混凝土桥,4户村民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新建的钢筋混凝土桥有4.5米宽,车可直通村民家的院坝边。

就是这座桥,村民看在眼里,也连进了他们心里。 

另一个故事的主角是村民刘贵章。

他是金家村吊远户,住在1100m的山上。自村办公室步行往返一趟要接近4个小时,特别是2公里的山路,因为坡陡爬起来特别吃力,冬天也能累出满头大汗。

刘贵章住4间土房,是D级危房,有垮塌的可能性。有两间屋上梁,靠粗木棒撑起;还有一间屋有一面墙体已垮塌,冬天用玉米秸秆挡风避寒。考虑交通不方便,建房成本高,迟迟不愿实施D级危房改造。

▲李伟(右)走访村民家里

下大雨时担心房子垮塌,深夜我要打电话去提醒,可他却不以为然。为彻底解决其住房安全问题,上门做好思想动员,我跑了不下于10趟。2019年夏天,新房终于建好,哪怕遇上暴雨,我也能睡上个踏实觉了。

根据当时的摸底统计,金家村114户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率高达60%。

我记得驻村后不久,派出单位有领导进村调研,不少农户家凌乱不堪,落尘的凳子上可写清晰的大字。尤其是一些农房周边各种脏乱差,路过都不愿落脚。那次之后我意识到,改变农户环境卫生迫在眉睫。

在重庆畜牧科学院的资助下,我们每年向村民发放“清洁包”,与农户签订环境卫生承诺书。三年多里,在多方力量的参与下,金家村的环境为生明显改善。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关键。驻村两个多月后,组织二社召开了一场院坝会,商讨种植经济作物。

村民蒋绍满每年种一亩地生姜,算下来收入还不错。大家提出种植生姜尝试,共发动农户种植了近20亩地。可没想到的是,2018年生姜价格下滑,收购价仅2元/斤,再加上连续的阴雨天,有的农户生姜烂在了地里。

这一次,我在自责中反思,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光有一股热情盲目引导,而是要负责任地稳扎稳打,寻求订单种植或大户保底收购。

驻村3年多里不停奔走,每天步行平均20000步。有次去村民顾文珍家,田间路上踩滑重摔了一跤,在地上躺了好一阵才慢慢爬起来;到村民李文珍家,告知其孙女上学得到社会人士资助的消息,踩在长有苔藓的石头上摔下,胳膊和腿受伤。驻村的点滴,被他记录进300多篇日记里。

没想到的是,村民对我的情深。

驻村快满两年时,几个有威望的村民悄悄策划一件事:手写感谢信,亲制锦旗,并寄向我单位的领导。字里行间真情满满,信后的空纸上还有91个签名和红手印。我深知,红手印是中国老百姓表达意愿的庄重形式。

就这样,村民在我这张“白纸”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封特殊的感谢信,已成为见证脱贫进程的实物之一,在重庆市脱贫攻坚展上亮相。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