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第一书记丨王军杰:偏远山村办“大学” “授人以渔”促就业

16.12.2021  18:06

人物: 王军杰

简介: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市委办公厅帮扶集团驻车村第一书记。

△王军杰(右一)

小华,我这车有点问题,加速加不起了。

小华住在车田村村委会旁,在村里开了个修理厂。自我辞别学校到车田乡车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经常在小华这里洗车。短短几个月,我俩成了朋友。

△洗车场

车田乡在酉阳东北角,距县城75公里,平均海拔750米。

小华汽修厂”名气很大,是当地干部为帮助其在村门口就业脱贫,指导他开办的。不过,小华是“半路出家”,只会一些比如加气、补胎类简单的汽修技术。

车田乡曾是重庆的十八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数年来,经过社会各界集中力量攻坚,解决了全乡“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现在,公路已经修进村民家门口,沿线还统一门头开了不少宾馆,曾经的撂荒地都由企业流转变成了产业基地。

走访调研中,我发现脱贫后的车田仍要继续破解一个难题:绝大多数村民缺技少能,不会、不精、不专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收入依然靠外出务工。

走访第七组时,老农邓邦友道出一肚子苦水:“娃儿就是不听话,在外头浪起,打工又怕累,现在才晓得锅儿是铁打的,可读书又找不到门头了。

△王军杰(右)走村入户了解情况

17岁的儿子邓锰辗转在重庆、深圳等几个城市务工。由于没有学历、缺乏技术,只能做些廉价的苦力活。一个白净的小伙子,如今被晒得黝黑发亮,很久没有开心地笑了。

老邓说到这一切,眼角不禁湿润了起来。我见他痛苦的样子,帮忙联系了相关学校,顺利解决了读书问题。他急忙给在深圳打工的儿子打电话,叫他赶紧回来,读书的事有着落了……

△王军杰(左二)与村民交流

后来我在全村走访发现,像老邓家这种情况的还不少,又联系学校送了几个孩子读中职。

我心头明白,这样下去只能治标不治本,解决不了这里的根本问题。振兴这片土地任重道远,村民们缺文化、少技术,故乡留不住他们,乡村振兴就少了一股生力军。

于是,我萌生了在村里办学校的想法。兴奋之余连夜起草方案,第二天便驱车四百多公里赶回学院向领导汇报。好在学院书记、院长都非常赞同,且亲自带队到车田调研考察。

△帮扶单位领导到村里调研

有了院领导支持,我又满怀信心奔向市文旅委、市乡村振兴局以及酉阳县委、县政府汇报。城里、村里多头跑,车子的里程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几倍。好在办学的想法,得到各部门的高度认可和支持。

但是,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在哪里建,怎么建学校?学历教育还是培训教育?生源对象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奔波,邀请相关单位的专家和领导进行多次论证、研讨等。

在市委办公厅乡村振兴帮扶集团驻花田乡工作队、市文旅委驻车田产业指导组的大力支持下,最终确定在车田村桐麻台筹建重庆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学院暨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酉阳)乡村振兴学院,开办高职学历教育,面向农民、退伍军人等扩招群体,学制三年。

憧憬学校建成模样的同时,我又在为新一阶段的工作犯愁:对我来说,站讲台上讲理论在行,可动工搞建筑建设实在没有经验。

△即将开课的学校

想到唯有办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缺知识、缺技术、缺人才问题,再苦再难只有一个字:干!第一时间买来基建理论相关书籍,并虚心向搞建筑的朋友请教,一边学一边干,校舍一天比一天高。历时三个多月,村里的学校终于建成!

本以为车田村太过偏远,很多人不愿来读书,因此第一年只向派出单位保守争取了50个扩招名额。没想到招生公告刚发出,酉阳泔溪镇泡木村支委副书记张昌彪就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说:“能在家门口读书,我要报名!

不到两天时间,就有68人报名。见大家对一技之长的渴望,付出的一切艰辛顿时被胸中涌起的一股暖流淹没。12月20日,学校将正式开班。

走在车田的大山里,望着山下的茫茫云海,我心底满是欢喜。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