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米线“臭名远扬”26年,喜欢它的人连一口汤都舍不得剩
慢新闻消息,
南岸区,上新街,涂山路。
一家小小的米线店,在这里开了26年。
这家店有个不太方便说出口的特色:臭!但喜欢它的食客却说:一开始吃这家米线,是被醇厚的汤汁黏住了味;如今再吃这家米线,不仅有味,更有几十年的记忆,暖人心田。
这里,是杨久久米线。
老街老米线,未进门先有味
13日中午,上新街细雨濛濛,街上行人寥寥。细雨中,涂山路39号附2号的杨久久米线,白色广告牌的红字已经有些褪色,有着和它所在的老街相同的气息。
还没进店,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就闻到一股臭味——难以言表,不浓不淡,可以忍受。
收银员是一个短发的中年妇女:“吃清炖牛肉(米线)嘛,卖得最好,嘿多老顾客都吃这个。”在收银员提醒下,记者将二两换成了三两,15元。
提前备好的米线
店里地面的马赛克地砖已经有些年头,白色墙壁不少地方已经发灰,个别地方瓷砖脱落,但打扫得干净。墙上挂着风景油画——2001年南岸区工商联龙门浩分会送的,还有2008年至2009年的龙门浩十佳经营户的金色牌匾,擦得锃亮。
工商执照上显示,杨久久米线注册名为重庆市南岸区久久米线食店,注册时间为1993年6月28日。
会吃的,要把汤喝完
约莫2分钟,三两清炖牛肉米线上桌。实话说,颜值不高,分量不多。这里的三两相当于其他米线店的二两,成人拇指大小的牛肉粒差不多有10颗,配上韭菜、咸菜和筷子粗细的米线。那股未进门就闻到的臭味伴随着热气扑面而来,而且更甚。
因为事先看到网友评论说这家米线闻起臭吃起香,记者坦然下筷,简单描述:韭菜新鲜,咸菜咸度适中,牛肉有嚼头,米线有弹性。当然,仅凭这些还不够,画龙还需点睛,杨久久米线,点睛之笔就是汤汁。一口汤入嘴下肚,几种食材的味道已经溶入其中,口感鲜美又醇厚,舒服。
习惯性的三下五除二吃完,记者打望起着其他食客,才发现自己不懂享受。有两个中年人吃的也是清炖牛肉米线,他们找店员要来了小碗,将牛肉汤舀出来盛着小口小口的喝下,再把米线挑进碗里,吸地呼呼作响,速度不快不慢。期间,女子吃得额头出汗了,擦汗间隙,自言自语道“好吃!”吃完,两人碗里汤已见底,他们没也不着急离开,点上了烟摆龙门阵,才结账走人。
一位老食客刚刚吃完一碗,玩着手机小坐一会儿
一个年轻女子也在店内等候朋友,等到一盛装打扮的时尚美女赶到,她忍不住又点了一碗红烧牛肉米线,同时抱怨朋友来得太慢:“我才吃了三两,又三两!”
“四两清炖!用大碗装!”
“老规矩,超级耙,加糖心鸡蛋!”
“二两素米线,起硬点!”
12点半到1点半是用餐高峰,店里点菜的吆喝声此起彼伏。1点左右,老板杨发明来到店里,和老顾客们熟络地打起招呼,40来平米的店堂坐满了顾客,周围都是喝汤声、吸米线声,那股臭味似乎也就闻不到了。
下午1点40分,一个年轻女子来到店内,催促店员动作搞快点,吃了还要马上要去上班。她告诉记者,她在龙门浩读职业高中时,就开始吃杨久久米线,如今已经小孩已经10岁了。
2点多才来吃米线的胡小姐说,自己读龙门浩小学时就在这里吃米线,早就习惯了这个味道。“老公带着娃儿在车里等我,他不喜欢吃米线,也闻不来这个味道,我就是觉得好吃。”胡小姐笑道。
胡小姐是吃着这里的米线长大的
臭味的秘密,是香料熬牛油
店主杨发明,女,65岁,身高1.5米出头,短发,微胖,戴着红色老化眼镜、一对银耳环、银手镯, 脖子上还有一副玉石项链。她背一个帆布挎包,上面系着红绳。她说,挎包是附近卖场打折时花30多元买的。
挎包里有两盒曼妥斯薄荷糖。店员差零钱时,她拿出一盒曼妥斯,里面装的全部是5角硬币;另一盒,里面也是。
拿起锅盖,伴有牛骨味的烟气腾满厨房
杨发明和老公过去是南岸针织厂的职工,由于厂里效益不好,她和老公当初下岗开店。开业时间她还记得很清楚:1991年12月28日,龙门浩下着雪,街上行人稀少,这个生意能不能做成,两口子心里都没底。
“当时卖的还是羊肉米线,第一次卖米线,米线泡都没泡,肯定不好吃。一块钱二两,那天还是卖了二十几块钱!”杨发现取下老花眼镜擦了擦又重新戴上,说,“那个年代,就算东西不好吃,还是要吃完,汤都要给你喝完!不像现在,觉得你米线闻起有股味道,吃几口就不吃了,所以我们店主要做的都是老顾客,我就喜欢老顾客米线吃完了,汤也喝完。”
她回忆,有个老顾客,中年人,当过兵,是当地的交警,曾在云南生活过。交警吃米线的方式独特,用筷子把米线卷成一卷,再将米线卷横着送入嘴里。“看他吃米线就是种享受,几刨几刨的就把汤刨进嘴里了,再和着米线一起吃。米线吃完,汤剩得也不多了,再端起一口喝完,碗里干干净净,看着就高兴!现在,不晓得他去哪里了,真想再看看他吃我家的米线呀!”
杨发明说,一开始她卖羊肉米线和鸡汤米线,1992年开春,她发现买不到羊肉,于是就改成了牛肉米线;后来,她又发现真正的土鸡也越发难买到,2000年干脆把鸡汤米线也取消了。如今只卖六种米线:清炖牛肉、红烧牛肉、酸菜肉丝、榨菜肉丝、杂酱和素米线。
至于大家闻到的臭味,杨发明称,她家的米线,实则卖的就是一锅汤,在厨房,有两锅汤,第一锅汤是选用牛腿骨熬的清汤;第二锅汤是清汤加上香料熬制,顾客最终喝到的汤,就是第二锅汤里舀出来的,那股“臭”味就是牛油混合香料而成。
她得意地拿出两个拳头大小的纱布袋向记者晃了晃,里面装的就是她的独门秘方:“你闻嘛,是不是这个味?
熬制的牛骨
至于其他食材,杨发明并不避讳,米线是厂家专门定制的桂朝米做的,牛肉过去在大洋沟买,如今变成学田湾农贸市场,至于韭菜、咸菜、鸡蛋,每天由大儿子从当地农贸市场背回来,采购所有食材的摊贩,都是打了十几年的老交道,品质有保障。
“只要有人记得吃过我这碗米线就够了”
做的时间长了,杨久久米线也有了稳定的客源,在网络上也有了些名气。不少亲朋好友也想跟着杨发明学做米线,于是她将手艺和盘托出,但别人的生意都没能长久。
“我做米线的手艺是跟亲戚学的,对于亲戚也没得啥子好保留的。但是他们不晓得,我卖米线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原来生意不好时,她还主动辞职回家呆了两年。”杨发明口中的她,是今年49岁的店员陈金会,1997年杨发明老公从劳务市场将陈金会青请来,一干就是20年。店内五个员工,大多和陈金会一样是涪陵人,工龄最短的收银员,也已经在杨久久米线干了五年。
杨发明看着年轻时的照片,感叹岁月的流逝
杨发明说话时手里闲不住,和陈金会一起择豇豆。“老板人怎么样?陈金会显得很腼腆:“没得啥子好说的,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如今,年龄渐大的杨发明患有“三高”、关节炎。老公去世后,她逐渐退居二线,但每天依然坚持来店里跟老员工、老顾客们聊聊天,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她甚至忘记了老公是哪年去世的,还专门去问陈金会。在得到“去年”的答案后,她又自言自语道:“这人一走了呀,感觉就像隔了很久了……”
杨发明说,米线店开在老旧社区,其实生意并不算太好,除去给5个员工每人2800元工资和800元养老保险, 自己结余并不多。虽然想加盟的人不少,但她有了前车之鉴,不想砸了自家招牌:“说是卖米线到天长地久,干完我这辈子都够久了,哪里有事情没得结束的时候哟?只要有人记得吃过我这碗米线就够了!”
原标题:老重庆│上新街这家米线“臭名远扬”26年,喜欢它的人连一口汤都舍不得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