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区“四管齐下”聚焦产业扶贫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16年以来,綦江区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继续推进“六联动”工作机制,在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性政策的基础上,区级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000多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1.1亿元,加大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就业培训、交通、乡村旅游、产业等帮扶力度。綦江区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成果、持续增收的主要途径,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心培育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村电商、认真谋划股权改革这四大举措,着力建立与贫困户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稳定增收长效机制。
一、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建立“公司+农家乐+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
通过脱贫攻坚,綦江区25个贫困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有效完善,特色产业布局完备,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綦江区着眼大局,选择地理环境独特、自然景观奇特的贫困村,集中资源,优先发展乡村旅游业。重点以万隆村、大坪村、石佛村等12个贫困村分别发展高山纳凉、体验采摘、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公司入驻,并由区、镇街按规划配套提质相关基础设施。对带动贫困户就业,或扩大贫困村、贫困户产业产品消费的公司、农家乐创新政策补贴。对贫困户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农家乐的给予3-5万元补贴,并免费举办“保姆式”培训,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公司打造景点吸引游客,有条件的农户兴办农家乐,举办活动推广地方特色文化、营销当地土特产等满足旅客吃住购娱需求,解决贫困户就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这个“产业扶贫升级版”,引领着贫困村形象大改变,激励着贫困户行动大提速。以石壕镇万隆村为例,从以前偏僻的高山村,成为全市小有名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仅去年夏天就接待游客45.2万人,该村35户贫困户户均直接受益3000元,村民言谈中已经不想再提贫困村这个称号。万隆村还邀请重庆市扶贫培训中心,对农家乐管理人员68人进行了为期15天的酒店管理培训,包括服务人员接待规范、仪表容貌、厨艺、消防演练等,使农家乐酒店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近年来,全区贫困村新增投入发展乡村旅游8000多万元,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改造、新办农家乐250家,发展“三园一乐”(蔬菜园、水果园、垂钓园、农家乐)12家,解决贫困村农户就地就业60人,其中贫困户就业11人,贫困户年增收0.5万元。2016年至今,接待游客约374万人·次,旅游收入4亿元,农户纯收入约9800万元。
二、精心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建立“公司+社会化服务组织+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产业扶贫“核心版”。
一是标准化管护特色经果产业。 2015年因地制宜在贫困村新发展青脆李、柚子等特色经果2万亩,如何使其达产见效是关键。綦江抓住标准化管护这一重要环节,在特效农业切块资金和和社会化服务资金中安排745万元用于经果产业管护。对19个贫困村集中成片的3000亩,由区农委遴选社会化服务组织就修枝、刷白、施肥等重点统一进行管护,镇村同步组织农户观摩学习,参与掏沟、培土等其他管护。对分散种植的1.7万亩,由区农广校集中分品种分批免费对栽种经果的农户进行专门培训,并由镇街统筹给予100元/亩管护经费补助,村社具体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管护。标准化管护,呵护幼苗成长,绿色理念全程贯彻。 二是品牌化培育特色产业。 安排专项资金,着力做大“赶水草蔸萝卜”“东溪辣椒”“安稳山羊”“隆盛香猪”等现有品牌,并加大延伸调味品、果味酒等产业链,不断提升品牌附加值,拓展市场占有量,增加农民收入。全区选派科技特派员30名对口指导25个贫困村的萝卜、辣椒、脆红李、猕猴桃、山羊、香猪、家禽、中药材等产业发展。为村社引进中綦龙5号等新品种10个,解决技术问题80多个,推广农业技术20余项。新培育脆红李、蔬菜、楠竹等合作社3家,新注册经营山羊、脆红李等家庭家场28家。培育壮大了大米专业合作社等,发展专业大户10余家,示范带动贫困村致富。
三、积极实施电子商务扶贫,建立“网上村庄+示范户+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产业扶贫“信息版”。
区扶贫办加大与 “网上村庄”电子商务平台深入合作,有力推进电商扶贫。 一是在贫困村建设10个网上村庄村级服务站。 同时,在永新、安稳等建设电子商务平台镇级服务站7个,建设村级服务点45个,涉及贫困村21个。通过服务站发展示范户,再由示范户带动贫困户增收。目前已经完成永新镇、丁山镇、郭扶镇等100多家农家乐信息采集。服务站效果明显,如万隆服务站,2016年以来游客通过“网上村庄”平台与其联系开展自驾游近20次,组织开展了采摘蜜桃、方竹笋、糯玉米等有趣的各种活动。该服务站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00万余元,方竹笋、糯玉米、猕猴桃等农产品销售30万余元。龙泉村服务站已上架糍粑、土鸭蛋、高山咸菜、萝卜干、水竹笋、高山藤茄干6款商品。全区通过“网上村庄服务站”带动发展示范户500余户,带动贫困户就业300多人,参与贫困户户均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6000元。 二是积极组织参与重庆第二届“赶年节”暨“互联网+乡村旅游扶贫”活动。 在綦江设立分会场,以丁山刨猪汤节、篆塘竞技垂钓、赶水草兜萝卜节、游古剑山、隆盛体验农耕文化、石壕花坝游览等6条乡村旅游路线为重点,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扶贫,预计带动收入100万元。 三是积极与全国知名电商对接,建设“网上綦江” 。把綦江的特色产品、优势资源营销出去,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动更多贫困户巩固脱贫增收。
四、认真谋划股权改革扶贫,建立“公司+土地股份+财政投入资金入股+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产业扶贫“永续版”。
推行扶贫资金“配股到户、保底分红”制度。2016年,整合各类扶贫帮扶资金300多万元,按照“资金入股、配股到户、保底分红、脱贫转股、共享收益”原则,作为入股资金投入贫困村,以合作社、村委会名义入股到产业项目,扶贫资金量化到贫困户,保底分红,脱贫转股。如振兴村构树项目,安排财政资金120万元用于扶贫资金股权改革试点,其中60万元业主持股,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改善和技术创新。60万元贫困户和土地出租户持股,按协议保底分红(5%以上),年终分红利润10%给贫困村用于集体设施建设和产业管护等,20%以上直接兑现给农户。綦江区还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户自愿将其土地入股支持规模经营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户可叠加享受务工报酬和股份分红收入。如打通镇天星村梅子坪社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63户农户用173.8亩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发展脆红李产业,李子发展过程中使用劳动力优先考虑入股贫困农户并支付工资,待李子投产销售后按总收入的20%用于土地入股农户分红,总收入的80%中除去采购种子、管护、销售、工人工资等管理环节剩余的资金用于壮大合作社发展规模,确保合作社持续发展壮大,土地入股农户收入持续增加。(据綦江区材料)
产业开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