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区多点布局助推特色校园文化发展
一是加强文化导向,合理规划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以“健康尊严,张扬个性”的区域办学理念为基础,首创“课堂教学五步督导法”,即“课前深入了解,课中互动交流,课后分别反馈,形成督导意见,追踪整改效果”,对学校课堂教学实施督导,进一步保证课堂主阵地的质量。区教委先后出台《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五年行动计划》《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领雁工程促进薄弱学校发展计划》等文件,紧扣“文化建设内容、表现形式、构成体系”三大版块,突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确保全区学校,尤其是农村教育设施薄弱学校能够充分挖掘学校底蕴、凝练办学理念和开展建设活动。
二是区域办学凸显,精心培育校园 特色文化建设品牌。 将綦江博物馆、綦江科技馆、农博园等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学生教育的社会大课堂,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传承区域教育文脉、教化社会,提振精气神;成立“初中面向未来学校联盟”“小学行动教育学校联盟”“强校弱校领雁工程联盟”“跨区域联盟”等各类办学联盟,使各类学校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资源优势互补;建成区域内“一中心多基地遍布校点”的“开心农场”育人实体,形成占地208亩的100多片遍布全区中小学校的“开心农场”,通过开辟“开心农场”强化学生智商、情商、财商、农商“四商”培养;全区共投入资金3700余万元,专项实施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实施“2+X”课外拓展课程,开设体艺、科技、劳技等600余门特色课程,丰富课程载体,“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办学格局已逐渐形成。
三是责任区域联动,构建区域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网络。 在学校督导工作实践中采取教研与督导结合方式,将全区划分为9个教育督导责任区,突出三个“一体化”原则(即“研究与交流一体化、教研与培训一体化、质量监控与教育督导一体化”),全区督导网络共聘请兼职督学100余名,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研人员、中心组成员或骨干教师200余名加入到督导队伍,为开展经常性督导、专项督导和综合督导提供了人员保障,确保各教育督导责任区在区域办学理念统领下凸显各自特点;构建起“行政管理、专业督导、第三方评价”三线并向的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教育行政管理、督政督学、社会帮扶等多领域协同并进,区域校园建设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化格局。
四是创新教师培训,多点开花特色校园文化成果显著。 制定特殊学科教师教育创新建设“1+5”行动计划,即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实施师资共建、基地共建、课程共建、资源共建、学分互认五大工程,建成20所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基地校,建立由100多名骨干教师组成的特色校园建设实践导师队伍。将体艺、科技纳入专项考核,采取区别对待、分类考核办法,整体推进体艺、科技创新教育。每年评选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区长提名奖”和“学校培育奖”,授予“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区教委设立专项经费奖励广大师生参加各级各类体艺、科技竞赛获奖,师生发明专利每件奖励2000元。近年来,綦江区5次被评为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区县”;陵园小学等6所学校被中国少年科学院授予“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科技创新实践教育示范基地”;130名学生的小发明作品共获得政府专利资助奖励62.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