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创新平台载体组织广大统战成员开展精准扶贫

01.04.2016  17:10

 

一是着力实施“对口支援计划”,积极支持民族地区高校建设。 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自2007年开始深入推进对口支援西藏大学、新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等高校工作,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包括统战成员在内的教职工参与对口支援,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等方面献计出力,帮助受援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学校被教育部表彰为“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先进集体”。

二是着力打造“同心服务基地”,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扶贫。 学校有效依托32个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涵盖民族团结、师资教育、技能培训等综合功能的同心服务基地,引导党外专家教授以服务学生成长、促进教育发展等为主题,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专业培训、义务支教、援建中小学等活动。如民建总支主动参与重庆市武陵山区扶贫,举办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和农业技术人员技能提升培训;致公党总支在重庆市第118中学设立“致公奖学奖教金”,在忠县资助大中小学生83名,荣获2015年“致公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等。

三是着力深化“石柱模式”,积极助推农业科技产业脱贫。 学校自2003年以来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共同建设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助推该县实现黄连、长毛兔、莼菜三大产业生产规模3个“全国第一”,开创了产学研有效结合、科技扶贫农民增收的“石柱模式”。广大党外科技工作者依托“石柱模式”,广泛参与20个省区市60个县市区的校地合作项目,充分发挥畜牧、水产、农科药学等专业优势,推动当地科技脱贫、产业致富,形成了“党外专家大院”“晚霞”专家团等新的活动品牌,实现了“示范几户、带动一村,示范一村、带动一镇”的良好效应。

四是着力发挥“党外智库效应”,积极提供扶贫攻坚理论参考。 学校注重发挥统一战线党外智库的最大效应,支持党外专家学者坚持问题导向,以科研项目形式,通过重点打造、联合调研、协同攻关等方式,围绕城乡统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重大课题深入调研、集中攻关,形成了一大批针对性强、可操作的理论成果,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规划和咨询。《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模式研究》荣获重庆市发展研究奖,并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采纳;《长江禁渔期调整论证报告》被农业部采纳,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持贡献了智慧。

五是着力用好“社情民意直报点”,积极开展扶贫脱贫建言献策。 学校高度重视重庆市政协2008年授牌建立的全国高校首个“社情民意直报点”工作,投入专门经费加强直报点建设,培育了一支主要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23人的信息员队伍。广大统战成员通过信息员和直报点,重点反应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等方面的社情民意,提出真知灼见。直报点设立以来,先后报送社情民意500余份,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信息员和高质量的意见建议, 《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建议》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批示;《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建议》被《人民日报》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