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永放光芒!《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邀您走近国画《红岩》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国民党退守重庆。重庆成为了中华民国政府的战时陪都。
为了巩固和发展“西安事变”后形成的国共第二次合作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决定派出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前往重庆,并建立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
1939年5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搬迁至红岩嘴,并积极开展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与一部分国民党民主派以及国民党政府中担任幕僚的进步人士共同建立了中国民族大众同盟。
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帮助下,民盟、九三学社等民主政党宣告成立,新的民主运动的基础也随之形成。
中共中央南方局还领导隐蔽战场,一大批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虎穴,有的人不幸被捕,光荣牺牲,他们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诠释了“爱国、团结、奋斗、奉献“的红岩精神。
歌剧电影《江姐》展现了长篇小说《红岩》主人公江竹筠的感人故事,歌颂了革命烈士英勇不屈的红岩精神。
然而,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刚有起色之时,位于重庆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1940年底,国民党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并于1941年1月初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支队6000余人壮烈牺牲。
面对风云突变的形势,1941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急电南方局,让周恩来赶紧脱离重庆,撤回延安。
但是,周恩来却选择留下来继续战斗,他要利用红岩嘴这把扎在国民党统治区心脏的匕首,揭开皖南事变的真相。
周恩来亲自赶到城内《新华日报》报社,在《新华日报》第一个版面,首先题了一幅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接着又写下了一首四言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就是一个最有力的抗议。
周恩来还亲自上街散发报纸,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皖南事变的真相,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报社的工作人员。
当时《新华日报》雇报童上街卖报,国民党特务很卑鄙,竟然打报童,让他们没办法卖报。周恩来听到之后就赶到现场,从报童手里接过没有卖出去的报纸,亲自分发给路边的群众。
——党史专家徐焰
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危局困局中开拓,在封闭封锁中突围,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开辟出了一条救亡图存的新战线,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
1962年,画家钱松喦根据中国共产党在红岩嘴的革命事迹,创作了国画作品《 红岩 》。
在国画《红岩》中,大面积的红色岩石,由纵横相间、长短不一的线条构成。
岩石中间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条蜿蜒小路,象征着革命道路虽然曲折,但终究会获得胜利。
小路的上方是墨色比较深的黄桷树,它们高耸挺拔,郁郁葱葱,象征坚贞的革命气节。
而黄桷树旁边的红岩革命纪念馆,是整幅画作的核心,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整体画作在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浪漫主义手法,既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符合钱松喦所追求的“朴素、雅静、明朗、健康”的格调。
这件作品的难度是这片红颜色的处理。它要经过反复调染,再次晕染颜色,才能让这幅画面的红颜色特别地润且苍茫有力。
——美术专家尚辉
为了创作《红岩》,1960年,钱松喦到达重庆红岩村进行写生。他决定以红岩革命纪念馆为主体内容进行创作。
起初,钱松喦根据红岩村真实面貌画了一张草图,但是他发现黄桷树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画面,无法真正体现出画作中的革命精神。
于是他开始做调整,把黄桷树比例缩小,把芭蕉用白描简单勾勒,采用大面积使用朱砂这种大红色的效果来表现红岩村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深化红色革命的主题。
经过反复推敲,反复琢磨,钱松喦用了三年的时间,在几十张画稿的基础上,终于完成了国画《红岩》。
如今,红岩村社区建起了红岩革命历史纪念馆,而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重庆市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元,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的现代化新重庆,屹立在祖国西部大地上。
红岩村所传承的革命精神已经成为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激励着山城人民,让重庆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原标题:红岩精神永放光芒!《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邀您走近国画《红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