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未来两年主城区将建公共绿地项目200个 新增城市公共绿地1000万平方米
黄花园大桥桥下游园景色。(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空中俯瞰九龙坡区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记者 郑宇 通讯员 周舸 摄
南滨路上的栾树。记者 罗斌 摄
园林绿化是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还能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增进身心健康。12月12日,市城管委通报了我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现状及规划,下一步我市将用两年时间建设(含改扩建)游园、社区公园、城市公园等城市公共绿地项目200个,新增城市公共绿地1000万平方米,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的理想人居环境迈进。
点面结合
绿地网络体系基本满足市民需求
据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对城市绿地建设进行了系统规划,实施建设了一批城市绿化美化工程,例如建设了园博园、中央公园等一批质量较好的城市综合大公园,也建设了如渝中区瑞安路游园、巴南区新华村社区公园、渝北区凯歌路社区公园等一批小游园、社区公园。
这些绿地、公园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城市公园布局,提升了城市形象。截至目前,主城区城市综合公园达到207个,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677公顷,初步形成了具有山地特色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网络体系,基本满足了市民群众对城市绿地的需求。
分布不均
与理想人居环境仍有差距
不过,与广州、深圳、杭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相比,我市在绿地数量、质量以及功能发挥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首先是公园绿地分布不均的状况依然存在,尤其新老城区差异明显。新建城区公园面积大、分布广、数量多,但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面积小、数量少、品质不高,与理想人居环境有较大差距。
同时,小型公园绿地服务功能急需完善,城区中最贴近市民生活的社区公园、街头游园等城市小型公园绿地的数量还明显不足。已有的小型公园绿地也存在配套设施不足、功能发挥不完善、景观效果不佳的问题,不能吸引人,留住人。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占用公园或其他公共绿地,使部分社区公园、街头游园减小或消失,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增绿添园
两年内主城区将建200个绿地项目
市城管委负责人介绍说,按照市委、市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决策部署,从2018年到2019年,我市计划用2年时间完成主城区增绿添园工作,包括建设(含改扩建)游园、社区公园、城市公园等城市公共绿地项目200个,实现新增城市公共绿地1000万平方米。其中,2018年建成100个,面积500万平方米。
该负责人说,我市将优先在人口密集、缺乏游憩绿地的中心区域建设一批群众最急需、能够便捷使用的公园绿地,按照总体规划基本要求,结合城中山体植被保护、溪河保护、生态修复等相关工作开展增绿添园项目建设。
同时,在土地利用、树种选择、景观配置等方面,将遵循节约集约、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充分利用规划绿地、闲置地、常年水位以上防护与生态用地等,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公共绿地的功能和效益。
目前相关项目基本完工的有32个,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巴南等区进展较好。渝中区人民公园改造工程(改建)将于2018年春节前完工并开放,大渡口区人防社区公园(新建)正在施工建设,江北区渝澳大桥桥下社区游园(新建)预计2018年7月建设完成,九龙坡区奥体中心奥韵游园(新建)已处于前期方案设计阶段,北碚区滨江带状公园计划2018年1月开工,两江新区坡顶社区公园正处于施工招标阶段。
专家点评
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艾丽皎:
城市绿地要形成整体的系统结构
园林绿地的存在不仅仅是美化城市,其在生态保护、防灾避险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对重庆而言,园林绿地首先能起到降温增湿的作用。园林科学研究院曾对全市公园与绿地进行过勘察,以缙云山自然保护区青龙寨和高观音的常绿阔叶林为例,其降温增湿作用明显。其夏季可降温3-4度,增湿14%左右。同时,对空气、土壤、噪音等污染,园林绿地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不仅能净化空气与污水,还是城市中二氧化碳的消费者和氧气的制造者。
从整体来看,重庆的园林绿地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园林绿地的结构比较零乱,缺乏整体谋划。绿地更新往往是“见缝插针”,这导致城市的公园绿地与及其外部林地缺乏有效连接,未形成整体的系统结构。而公园绿地必须要与居住区、广场、道路等空间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才能发挥最好的效用。
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通过修建公园路连通城市中的公园绿地。以美国芝加哥市为例,上世纪20年代初芝加哥市政府就开始进行全市公园路(Parkway)的建设,让城市内部的众多公园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全市公园绿地的网络化发展。100年的时间里,芝加哥市的公园绿地数量翻倍,证明了其整体长远规划的作用。
编辑: 赵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