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斗酒火爆,请别拿生命去战斗!

29.12.2014  09:00

临近年末,全国各地好酒之人在网上接力开展了一场拼酒大赛。继江苏徐州、河北河南间相继出现了“一斤哥”、“二斤哥”、“三斤哥”、“四斤哥”、“五斤哥”之后,12月26号,河南南阳与江苏丰县同时涌现“六斤哥”。视频显示,这些酒桌上的海量之人喝酒像喝水一样,着实惊呆了众网友。网络斗酒视频火爆,反映出饮酒者的狂欢心理,但斗酒的背后,还有没有其他的魅影?(相关报道详见本报今日13版)

话题

@重庆晨报

劝诫 这是拿命在玩,没意义

@绝世无双:我真的想不通,又没钱又无利的干嘛用命来喝酒。

@防爆井查:酒美人和!且行且珍惜!

@hdgx:酒值几个钱?生命是无价的,斗酒?赢了又怎样?喝死了呢?值吗?

@manzujisi:我喝四两都要醉了,这些个老弟你们能不能悠着点啊,命要紧,喝坏了身体你就惨了!

@云栖小镇:这些人都是我老乡啊!大碗喝酒在徐州是正常的事情,但是一口气喝这么多的酒,是拿命在玩,身体重要啊。

批判 丑陋的酒文化,该改了

@同栖同飞:得意吧,没好下场,我家楼下小区昨天就冻死一个喝多的。

@自由天空:这就是中国丑陋的所谓酒文化。有这么厉害,怎么不去比一下跳楼,谁跳得高呢?这不是找死吗?知道什么叫本事吗?去做好事,帮助弱者!

@悬崖劲松:不可取,自杀。

@不可告人:感觉比这个太无聊了,酒量大是天生的,有炫耀的必要吗?

调侃 要放在过去,人才啊

@光辉岁月:好厉害!上世纪90年代从政的话,估计前程似锦啊!

@山间风:人才啊,确实牛,不过这样喝死的机会多!

@旁语冷言:这视频要做假太容易了!当然要真喝也不是没可能,先吃下一斤大肥肉,过一个小时,喝一包鲜奶,然后开始喝酒。胃壁肠壁已经被油膜保护起来了。

新闻背后

斗酒视频更像一场糟糕的网络营销

梳理这一网络事件,从一斤到两斤,到三斤、四斤、五斤、六斤,这些斗酒的视频,细心的网友发现:从一斤到三斤的这三个视频集中发布、并配上文字说明的,最早是由洋河酒的官方微信公号发布;而这三个斗酒视频,用的都是洋河酒,难逃广告嫌疑。

不管洋河酒有没有参与策划斗酒本身,也不管当初搜集、传播这些视频的目的如何,甚至不管当初在微信公号上发布这些斗酒视频时,编辑有多少“与我无关”的声明提醒,客观上都助推了这次斗酒,并最终形成了一个网络事件。

现在是一个自媒体、新媒体时代,不少个人和企业都在互联网营销上下功夫。但无疑,这一由其发布的斗酒视频,成了一个标准的负能量。一方面,如此斗酒,社会影响极坏;另一方面,大家也开始对洋河发布视频的动机质疑,进而产生负面评价。的确,当个人或企业,拥有了更大话语权的时候,如何善待话语权,则是一个挑战。

从这个角度说,不仅是当事人需要反省,相关企业需要反省,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该反省?对于斗酒视频,不要围观了;我们越围观,他们劲儿越大。王攀(职员)

文化根源

网络斗酒中的面子文化与看客心态

网络斗酒”似乎有点“冰桶挑战”的影子,但二者的精神内核却天差地别——“冰桶挑战”是救人的慈善活动,“网络斗酒”却只是伤身的鲁莽比拼。因此,我们为传递正能量的“冰桶挑战”点赞,也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宣扬不良酒文化的斗酒行为。

网络斗酒”与中国传统的酒桌文化一脉相承。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在各类饭局中,劝酒现象十分普遍。“网络斗酒”之所以演变为网络狂欢,既源于好面子挑战者的自我炒作,也离不开围观者的推波助澜。

在“网络斗酒”中,呈现出纷繁复杂的众生相。有的人出于面子考虑,希望证明自身实力,如为炫耀酒量加入接力的“四斤哥”;有的人抱着看客心态,怂恿教唆身边人参加挑战,如“五斤哥”便是在身边人五千元现金激将下奋不顾身参与其中的。

玩命喝酒,既是对身体的自我伤害,也是对资源的浪费挥霍。如果把面子看得比身体还重,那可就中了“面子文化”的毒,既伤了里子,也不可能真正获得面子。对于“网络斗酒”中的看客而言,看热闹不嫌事大,一味劝酒,只会损人不利己。一方面,这暴露出看客自身道德素质的低下,另一方面,一旦喝酒者出现意外状况,劝酒者还要为此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对于陷入面子文化与看客心态误区的“网络斗酒”,所有的网民要保持理性、主动抵制,避免这一不健康的挑战愈演愈烈。段思平(自由撰稿人)

编者的话

网络斗酒,公众就别再围观了,怂恿他人去“挑战”生命极限,很可能触犯法律哟。至于好酒之人,也应理性看待,认清自己的实力,不可为了虚荣去模仿,以免造成健康损伤,甚或危及生命,就得不偿失了。斗酒有害无益,还是早点散了吧!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