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重庆城口兴田村:大山里“森林人家”发“生态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昂扬奋进,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充分感受到了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触摸到了发乎内心的满满获得感。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党的十九大将在今年召开。人民网特别推出“喜迎十九大、触摸获得感”专题报道栏目,汇纳人民网记者深入乡村、街道、学校、医院、哨所等基层的所见所闻,用记者的笔触、镜头、图片、视频,讲述沾满泥土、饱含露珠、带着温度的鲜活故事,反映基层改革发展的喜人变化和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希望用这些小小的故事,编织成美丽的花环,献给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村民口述:“森林人家”里的幸福故事
六月的乡野,山色青翠。驱车行驶在大巴山腹地的重庆城口县境内,满目崇山峻岭、高峡深谷。“九山半水半分田”是这里真实的写照。
清晨,距离县城70公里的东安镇兴田村,被团团云雾笼罩着。潺潺流水旁,一幢幢别致的“小洋楼”掩映在山间。每到盛夏,大批外地游客就会沿着峡谷间一条蜿蜒的公路往返于此地。
大巴山深处的兴田村,公路两旁坐落着幢幢“小洋楼”。黄祖满 摄
很难想象,数年前,兴田村还是个无人问津的偏远村落。别说外人前来,就连本地人都不愿留下。“当时村里只剩下200来人,而且几乎全是‘老弱病残幼’,守着破烂的土屋种土豆、玉米,吃了上顿没下顿。”曾经也长期在外务工的现任兴田村党支部书记龙明安深有感触地介绍。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这里又有好山又有好水,就靠这山水发财了!” 东安镇党委书记李章平介绍,改变从5年前开始,兴田村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气候条件和生态美食,启动了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打造“大巴山森林人家”特色品牌。短短几年,这就成为农户致富好手段,2016年底,兴田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前的1980元增长到1.7万元,一举从最贫穷落后的“硬骨头”蜕变成乡村旅游脱贫的示范点。
大山深处聚人气 好山好水引客来
“啥,山水还能卖钱?”常年居住在此,村民已经“审美疲劳”,因此发展“大巴山森林人家”的思路一经提出,村民的议论就炸开了锅。
“虽说我们这里风景好,但万一没人来呢,搞农家乐给谁住?”李章平回忆称,当时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普遍较低,怕投入、怕风险。为此,镇、村组织召开了数次动员会,对补助标准、扶持举措和发展前景进行讲解,以消除他们的顾虑。
时年24岁的唐任平成了首批6个“吃螃蟹”的人之一。村里开动员会时,他正在攀枝花打工。为结婚刚刚筹钱在老家修了新房的他,成为村里重点动员对象。在与留守在村里的父母多次沟通后,他毅然辞工回家。
“我们这儿到处都是森林,门前的亢河清澈漂亮,呼吸的空气都是甜的。夏天最热的时候,也不过20来度,在这里搞旅游,一定会赚钱的。”常年在外打工长了见识,唐任平颇有几分经营头脑。仅一个月,他用自家房屋改建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就开业了。当年的4个月里,他的4间客房8个床位收入了8000多元。尝到甜头的他,次年一开春便把住房扩建了一层,床位也增至20个。从2013年起,“大巴山森林人家”每年给他带来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并逐年递增。“在外打工日晒雨淋,现在靠风景就赚钱了。去年我把以前的住房卖了,在旁边新修了个更大的,今年的收入至少在15万以上。”站在新房前的唐任平笑容灿烂
住进新房并在家当上“老板”后,赵永兰一家总是笑容满面。刘政宁 摄
如果说唐任平是靠好山好水实现了从“打工仔”到“老板”的跳跃,那赵永兰就完全是靠好风光将一家人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2013年,赵永兰因车祸左脚粉碎性骨折,长期在外务工的丈夫也因此放弃工作回家照顾她。治病加上没有固定收入,家里入不敷出。
2014年,兴田村的乡村旅游逐渐有了名气,赵永兰也萌生了搞旅游的想法。在政府扶持下,她贷款建了“大巴山森林人家”。“一开业就完全不愁客源,去年暑假40余天,我家8个房间就有4万多元的纯收入,今年扩大了规模,保守估计能翻番。”赵永兰表示,虽然现在身上还背了不少贷款,但日子过得比以前有劲多了。
看到在家的村民纷纷发起了“生态财”,那些离家在外务工的老乡陆续回来了,“大巴山森林人家”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置身兴田村,可以看到当地人曾经世代居住的土屋,都变成了崭新的“洋房”。“现在,村里的人气明显旺了起来,目前常住的村民已达到700多人。而全村没有一个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这才是我们最大的骄傲。”龙明安的话语铿锵有力。
链接: http://cq.people.com.cn/n2/2017/0619/c365401-30346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