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作家二毛回渝谈重庆菜:由3部分组成的

22.06.2015  14:46

  美食家二毛携新书《味的道》回渝

  昨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天天向上》推介嘉宾、重庆籍美食作家二毛携新书《味的道》,与重庆作协主席陈川、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邱正伦作客沙坪坝西西弗煌华店,一同探讨了食物的真味。讲座结束后,二毛接受了重庆晚报记者的采访,讲述了《舌尖3》初定的拍摄方向。

  “重庆菜由三部分组成

  《味的道》是二毛对食物进行的反思,他以诗人和美食家的双重身份,与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对应,解读了隐藏在两百多年前随园会所里的佳肴。二毛说:“其实味道这个词,最初是用来形容‘道’本身的。如今的‘味’分两种,一是人为的味,比如如今常见的反季节食品、农药化肥等,这类人为的味使得食物失去了真味;第二种就是自然的味,只有自然而然的味才是食物的真味。而‘道’就是获得自然真味的一个过程。

  作为重庆酉阳人,二毛对重庆菜可谓了如指掌。在二毛看来,今天的重庆菜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重庆主城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渝菜;二是八年抗战时期,达官贵人的家厨将家乡菜与重庆本土菜融合而成的“流亡菜”;三是酉、秀、黔、彭等地的“边缘菜”,由于这些地方地处两湖、贵州、云南的交界处,因此菜品就有相互渗透的特点。二毛说渝菜就是在三部分菜类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和创新的,“三种菜互补,谁也不能相互取代。

  《舌尖3》拍走向国外的中国美食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说的那样,二毛对家乡的眷恋也体现在对美食的眷恋上。“我每次回家,第一件事是吃火锅;回北京之前的最后一顿也一定是吃火锅。飞机只要一落到重庆的地面,我就能闻到满大街的火锅味。”二毛说:“我现在在北京也从来不吃北京的挂面,城市里的挂面都是用电烘干的。我只吃妹妹从酉阳给我寄来的挂面,一寄过来就是20斤。家乡的挂面有太阳的味道,是通过太阳红外线发酵、紫外线杀菌得来的。有时候天气不好,妹妹会告诉我没得挂面吃。

  二毛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来重庆拍时,火锅、小面等食物是他推荐的,“《舌尖》前两季时导演回来问我关于辣椒、花椒等的川味美食和西南区美食。《舌尖3》现在已经启动了,导演也来问过我的一些建议。就我所知,《舌尖3》的主要方向是把中华食物拍到海外去,讲述海外华人华侨的美食故事,也讲述麻婆豆腐等食物在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变型。”

  二毛自己也开始着手拍起了美食纪录片:“我将用下半生时间全部用来拍坛子菜、渣海椒等西南区菜品的制作古法。纪录片的名字叫《濒临四川的中国味道》,第一季的样片已经完成,马上将在网上上线。

  本栏稿件由重庆晚报记者钟洲毓 采写

  美食家在吃货的基础上形成

  重庆晚报记者:你觉得应该怎么定义吃货?

  二毛:要成为一个吃货,首先应该要能到处吃,另外得有品味,能说得出哪好吃。美食家就是在吃货的基础上形成的。

  重庆晚报记者:前两天是端午节,网友现在对粽子的态度分为南北两派,南派觉得应该吃肉粽,北派觉得应该是甜粽,你怎么看?

  二毛:北方吃粽子喜欢放蜜枣,南方吃粽子喜欢肉,都代表了一些地方性特征,这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两种粽子没法比较,正如八大菜系没法比较一样,它们是平等的。

 

  选稿编辑:李陶

  链接: http://www.cq.xinhuanet.com/2015-06/22/c_1115683838.htm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