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心脏骤停 社区女医生跪地施救
昨日,大渡口区晋愉绿岛小区,社区医生蒋金妍说:“当时我就是这样给老人做心肺复苏的。” 重庆晨报记者 甘侠义 摄
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 报道
“有个老人在上面摔倒了!”23日傍晚6点10分左右,大渡口春晖路街道锦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旁的梯坎上,传来了一阵急促的呼喊声。正在服务中心内忙碌的医生蒋金妍来不及取掉听诊器,穿着白大褂跑出去施救。
老人摔倒心脏骤停,她跪地施救
“当时这个老人是俯卧在地的,耳廓青紫,大动脉搏动消失。”蒋金妍回忆说。
“哪家的老人嘛?”当时老人旁边围了一大群人,但在场的人都不认识他。一旁的热心人拨打120和110,而蒋金妍则决定马上给老人做心肺复苏。
“万一抢救不过来,他们屋头的人怪你啷个办?”有一个女士经常在蒋金妍那里看病,也经常看新闻,于是悄悄提醒蒋金妍。“我是医生,你们给我做个见证就行了。在120急救医生赶到前,这是抢救的黄金时间。”
蒋金妍和随同赶来的护士一起轻轻地把摔倒在地的老人翻了个身。老人呼吸和心脏都停止了。蒋金妍立即跪在地上给老人做起了按压,“因为当时老人牙关紧闭,在做按压前,我先在他嘴中塞了一块压舌板,防止他抽搐时咬破舌头。”按照每分钟80—100次的频率,跪在地上做心肺复苏的蒋金妍累得头上冒汗。
联手120,抢救持续40多分钟
过了10多分钟后,120急救车赶到现场。“当时老人的心跳一直没有恢复,我继续给他做按压,希望有奇迹发生。”
警方赶到现场后,开始努力联系老人的家人。又过了10多分钟,老人的老伴急匆匆赶来,她也经常在蒋金妍那里看病,还留有健康档案。“听了他老伴的诉说,我才知道摔倒的老人最近几天,偶尔出现过心绞痛现象,并曾有过一次心脏梗塞的病史。”
120急救医生介绍,蒋金妍对于心脏骤停者的抢救是准确无误的。“因为最理想的状况也要等病人心肺复苏后才能送往医院。”
蒋金妍和其他医护人员努力了40多分钟,老人最终没能抢救过来。
勇敢出手,围观市民给她点赞
昨天,当时在现场的余女士介绍:“在120医生赶来前后,蒋金妍一直跪在地上救人很令人感动,当时好多目击者表示愿意帮她做证。”
昨天,蒋金妍将电脑里的几张照片翻给记者看,照片是她在抢救老人时围观市民给她拍的。“虽然当时不少人提醒我,但毕竟我在大医院工作过这么多年,也掌握了急救技巧。当时如果不去救人,我良心上会过不去。”
蒋金妍在西南医院工作过16年,并在新加坡进修过一段时间,去年她到大渡口锦愉社区当医生,很受当地居民的欢迎,不少慢性病患者还在她这里建立了健康档案。
蒋金妍提醒,“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在天冷时要特别加强防护,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外出时尤其需要家属陪同。”
教你几招>
心肺复苏拯救法
开放气道
将患者置于平躺的仰卧位,施救人员跪在患者身体的一侧,一手按住其额头向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标准是下颌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平线,这样就说明气道已经被打。
人工呼吸
如患者无呼吸,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方法:最好能找一块干净的纱布或手巾,盖在患者的口部,防止细菌感染。
心脏按压
如果患者已经没有脉搏,则需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施救者沿着最下缘的两侧肋骨从下往身体中间摸到交接点——剑突,以剑突为点向上在胸骨上定出两横指的位置,也就是胸骨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线处,这里就是实施点。施救者以一手叠放于另一手手背,十指交叉,将掌根部置于刚才找到的位置,依靠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压,压下后迅速抬起,频率控制在每分钟80-100次。整个过程中必须控制力道,不可太过用劲。
及时送医
在施救的同时也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触摸患者的手足,若温度有所回升,则进一步触摸颈动脉,发现有搏动即可停止心肺复苏,尽快把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