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老党员 vs 80后年轻党员:“党叫干啥就干啥!干啥一定要干好!”
周举之(左)对话陈鹏。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人物名片
周举之
男,1934年10月生,1952年8月参加工作,195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3月退休,先后任铜梁县县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委巡视员。1991年任铜梁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2019年3月任铜梁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至今。
陈鹏
男,1987年12月生,2010年12月参加工作,201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铜梁区农业农村委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2018年3月至2021年5月,在铜梁维新镇沿河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2021年被评为铜梁区优秀共产党员。
“老革命,这么多年您的初心是啥?”
“对年轻党员,有没有叮嘱?”
“党叫干啥就干啥!干啥一定要干好!”
……
问话的人叫陈鹏,33岁,党龄10年,80后。
回话的人叫周举之,87岁,党龄67年,也是“80后”。
一场特殊的对话,将本没有交集的两人聚在一起,展开了一场关于“建党精神”“初心使命”的探讨。
“一想到能为老百姓做点事,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写着入党誓词的会议室里,“80后”老党员和80后年轻党员见面了。
熨烫得当的西裤,一丝不苟的白衬衣,左前胸佩戴着党徽,坐在沙发上的周举之肩背挺得笔直,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周老,给我们讲讲您参加工作后的故事。”刚坐下,陈鹏就迫不及待地发问。
“我换过15个部门,啥子工作都干过。”87岁的老人,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地道的重庆话带有重庆人特有的那股子耿直劲儿。
“13岁开始,我就一边务农一边跟父亲学医。1952年在白羊乡当文书,1953年在安居区(现铜梁区安居镇)当宣传干事,1955年在铜梁县委统战部当统计员,后来还在农村工作部、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干过,睡过田坝、饿过肚子,也当过铜梁的县长、政协主席、人大主任。”周举之掰着手指,按照先后顺序一一细数自己曾经的工作经历,记忆力惊人。
“1972年我在关溅乡(现铜梁区少云镇)驻村,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生产了两年,那个条件才叫艰苦哦。”周举之一边回忆一边说,当时自己的“标配”就是一顶草帽、一双胶鞋。“胶鞋穿得鞋底断成两半还得穿,冬天没有胶鞋穿,就一双布鞋,脚底板经常被冷得没知觉。不过,物质条件虽然有限,但我们工作热情高涨,一想到能为老百姓做点事,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让周举之记忆深刻的事还有许多——
背着箩篼、带着干粮,带头修路的村支书;
夏天在地里干活,后背被晒得一层一层脱皮的驻村干部;
舍小家为大家,不计得失带头搬迁的普通党员;
……
时间久远,很多人的名字周举之都记不清了,但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员。随着讲述,这些共产党员的故事构筑起一个个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动人场景。
“共产党员要始终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
“老革命,听了您的故事,我有太多感触,有好多问题想问您。”陈鹏拿出自己的笔记本,上面罗列了许多问题。
“您出生在铜梁,工作在铜梁,生活在铜梁,没离开过,是什么让您坚持下来?”陈鹏发问。
面对这个比自己小了50多岁的“小老乡”,周举之微笑着说起了言子:“我这是钢钵装泥鳅——团团转。以前,我有机会调到四川,或是其他区县工作,但想到年纪大了,没几年就要退休,还是想把精力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上。”
接着话锋一转,周举之检讨起了自己:“那时觉得自己是有始有终,但现在看来却有点安于现状。”
看着陈鹏有些不解的神情,周举之“秀”起了网络流行语:“世界这么大,要多出去看看啊。特别是年轻人,应该多去不同的地方学习,去不同的岗位锻炼,这样才能增长自己的见识和阅历。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气质。”
“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是周举之用一生践行的座右铭。小学文化的他为什么能胜任这么多重要工作?答案是,学习!
18岁那年,周举之来到白羊乡当文书,面对自己从未涉猎过的工作,周举之说自己就是棒槌吹火——一窍不通。
怎么办?学呗!
白天干活,利用劳动间隙看书;到了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在许多村民的记忆中,周举之经常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
几十年来,读书这个爱好,伴随着周举之从白羊乡的村落到县委县政府的办公室。至今,周举之仍保持着每天学习1个小时,读5份报纸的习惯。读书学习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周老,您怎么认识伟大建党精神?我们年轻一代该怎么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这个问题,让周举之仔细思考了一会儿。“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风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源和本、根和魂。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通往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周举之一字一句坚定地说。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看着身旁的陈鹏,周举之叮嘱道:“伟大建党精神要薪火相传,年轻党员们必须继续弘扬光荣传统,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了解到陈鹏在当驻村第一书记曾遇到老百姓不支持,甚至还想“劝退”他时,周举之现身说法,讲起了自己当年的故事。
“我在30多岁时曾任河坝水库指挥长。当时修建水库预计需要资金几百万元,然而上级只拨款了90万,资金缺口非常大。但水库不能不修,我就挨家挨户动员群众出工出力。”周举之说,起初自己也是到处碰壁,一个小年轻,群众哪里会轻易信任你,“但我就是犟,一定要把这个事干好,苦累都不怕。在我的坚持努力下,在群众的齐心协力下,最终河坝水库建成了。”
“驻村工作不容易,年轻人要取得成就,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必须记住,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周举之说。
作为一名老党员,周举之将自己几十年阅历总结成“五个要点”,送给陈鹏。
一要信念坚定。谁不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没啥可怕,坚定信念,直面困难。
二要认真学习。不分白天黑夜的学习,跟书本学,跟同事学,跟实践学,跟人民学。
三要依靠群众。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干工作,要多跟群众商量。
四要实干真干。群众怎么干,自己就怎么干。群众挑土,你也去挑一挑;群众种田,你也去犁犁地,建立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你的工作才好开展。
五要总结经验教训。所有我们干的工作,对了我们就推广,错了就及时纠正,不要害怕错误,不要光想不干。
谈话结束时,周举之拍拍陈鹏的肩膀,郑重地说:“下一个100年,就看你们了。”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陈鹏的回答铿锵有力。
初心>>>
老党员周举之退而不休,曾经提着胆汁袋上班一个多月
为人民干实事,我乐在其中
在铜梁,提起周举之许多人都不陌生。
不仅仅因为他曾主政当地,更因为铜梁现有的各大水库,许多都是他在1975年至1977年任铜梁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长期间建成的。
那两年,也是周举之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两年。
“那时,各个地方都在搞生产,农田基本建设如火如荼。铜梁当时只有一个双寨水库,根本无法满足农田灌溉的需求。”尽管过去40多年了,周举之对当时的情形仍记忆犹新。
时任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长的他抱着“在其位,谋其职”的念头,下定决心为老百姓干点实事——修水库。
看似简单的事情,在当时却一点都不简单,甚至可以说困难重重。
“没有钱、没有政策,修水库全靠老百姓自己出工。”周举之陷入回忆,“水库选址确定后,党员干部就挨个到老乡家头做工作,因为涉及征地、修建。老百姓没有不支持的,水库修好了所有人都受益,那时候大家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当时的条件实在艰苦。党员干部背着红苕干粮带头上阵,老百姓也无条件投入建设。凭着一把锄头,一个箩篼,硬是在峡谷间、丘陵里建起了一座座水库。
“安居的石梁水库、大庙的桥亭水库、虎峰的巴岳水库都是那时建起来的,现在仍在使用。”说起水库,周举之无限感慨地说,“没有老百姓,这事干不成,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党员干部就是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负人民!”
1994年,周举之退休。但是他却退而不休,全身心投入到了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成为铜梁区关工委名誉主任。
至今,88岁高龄的他仍和在职的同志一样坚持上下班制度。编写简报、基层调研、开会发言,他都事必躬亲,不搞花架子。
“虽然退下来,学习不放松,工作尽力做,关心下一代,始终不停步。”这是周举之在笔记本第一页为自己写下的工作准则,时刻提醒自己,工作要么不干,要干就好好干。
2009年,周举之因胆结石做了胆囊切除手术。术后,身体虚弱的他住进了重症监护室,身体刚好转他就要求出院。“我办公桌上还有一叠贫困学生申请表需要审核,资助金早一日发下去,学生就少受一天苦,我在医院待不住。”
就这样,周举之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班时,他提着一个黑口袋,里面有个接有一根细长透明管子的胶袋,管子的一头插在他的身体里,不断从身体里将胆汁往外排。袋子装满后,他就到厕所里倒掉。胆汁袋一提,便提了一个多月。
“无论是年轻时,还是现在退休后,您对自己的要求都太严格了,难道不觉得苦吗?”
“党员干部就是要为人民干实事,真正干事的人,哪有不苦的。可这苦是我自找的,我情愿的,乐在其中。”面对重庆日报记者的提问,这位老党员的眼里尽是坦荡和坚定。
传承>>>
80后党员陈鹏驻村3年,缺席女儿许多成长瞬间
共产党员就是要迎难而上
从沿河村回来两个月了,陈鹏至今还保持着6点半起床的习惯。
“在沿河村的3年,是我成长最快的3年。”2018年3月,时任铜梁区少云片区国土房管所所长的陈鹏,被组织选派到维新镇沿河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3月12日,是他来到沿河村的第一天。
“你是新来的领导?我们被拖欠的工钱什么时候给?”陈鹏没有想到,自己到沿河乡的当天,迎接他的不是热情的村民,而是带着怒气“讨薪”的村民。
原来,贫困人口多的沿河村在几年前发展了糖柑产业320亩,但原业主在欠了27万元土地流转金和10万元劳务费后跑了。此后,村里的老乡对村干部就多有微词,认为他们不作为。
陈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沿河村的。
“陈书记,你来得不是时候啊。”
“能走就走吧,沿河这块骨头不好啃哦。”
面对质疑和不信任,陈鹏暗暗给自己打气:共产党员就是要迎难而上,组织派我来,就是相信我能干好,天生我才,不敢担当,就是失职!
凭着一股“不服输、不认软”的韧劲儿,陈鹏在沿河村扎下根。
解决贫困,首要就是发展产业。沿河村产业薄弱,从哪里下手呢?在大量走访调研、咨询专家意见后,他决定在原有的基础上恢复糖柑种植。
“我忘不了村民黄吉文带我去看糖柑时失望的表情。”陈鹏回忆说,由于缺乏管理,种了3年的柑橘苗竟然不如草长得高。黄吉文灰心地对陈鹏说:“你看嘛,过两天这些糖柑树都要看不到了。”
老百姓的失望深深刺痛了陈鹏,他暗下决心:“必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绝不辜负他们!”
第二天一早,陈鹏就组织开会,决定将糖柑树暂时交由村集体代管。然而,村民们担心拿不到工钱,都不愿意下地干活,工作再次陷入僵局。陈鹏咬咬牙,决定自掏腰包先垫付工钱。
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务员,陈鹏的工资不算高,可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垫付了近两万多元的工钱。他说:“凭什么让群众相信你,就是党员干部的担当。对我们基层干部来说,没有担当,群众不会信任你,工作也根本开展不了。”
就这样,村民们都知道这个第一书记是个“耿直人”。
在陈鹏的带领下,在老百姓的齐心协力下,沿河村的糖柑产业从2018年底的1.8万斤上升到2020年底的23万斤,柑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超市、卖进了老百姓的家中。
不仅如此,陈鹏还积极为老百姓维权,2019年10月,通过司法途径,村民们被拖欠的工钱全部追回。
截至2020年底,沿河村贫困户78户203人均已脱贫。村集体创收53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从负到有的转变。
这份成绩来得多不容易,陈鹏知道,陈鹏的家人也知道。
驻村第一年,陈鹏的女儿才刚满1岁。“平均一个月回家一次,其余时间我都在村里的宿舍。”驻村3年,陈鹏缺席了女儿许多成长的瞬间,“不是不遗憾,但职责在身,我不后悔!”
一切都是值得的。陈鹏结束3年驻村工作离开的那天,许多村民来送他,红着眼睛握着他的手,一遍一遍说着感谢。
今年7月,陈鹏被评为铜梁区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代表发言时,陈鹏动情地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将永远把伟大的建党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本组稿件由重庆日报记者周尤采写
原标题:“80后”老党员 vs 80后年轻党员 “党叫干啥就干啥!干啥一定要干好!”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