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篓检察官”日记】之:为留守娃举办检察开放日
《法制日报》政法版从今天起开设“新时代‘背篓检察官’日记摘抄”专栏,通过摘抄重庆市黔江区检察院几位“背篓检察官”的日记,讲述他们3年来有温度的司法故事。
首期日记讲述的是:《为留守娃举办检察开放日》。敬请持续关注。
编者按
黔江,地处重庆东南武陵山腹地,90%以上是山地,73%的人口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
背篓,黔江山里人祖祖辈辈出行的必备。
2016年的一天,大山里突然来了两个人,他们穿着笔挺的制服,却背着与山里人一样的背篓,但背篓里装的不是蔬菜、粮食、农具,而是书本、打印机、笔记本电脑、插线板、徽章。
他们说自己是检察官,坐下来就问家里几口人,跟别人有矛盾没有,村里有啥不平事没有……
慢慢地,山里人开始数着日子盼着这些没有架子的检察官到家坐一坐。
再往后,山里发生了很多故事和变化:周家与杨家化解了存在多年的土地纠纷;庞大姐打官司心里有底了;留守儿童知道怎样防范坏人骚扰;再也没人敢往小溪里排粪水了……
他们就是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检察院驻濯水、石会检察室的检察官。3年来,“80后”检察官潘珂接过退休检察官徐维新留下的背篓,带着一群“90后”干警,走遍了辖区全部219个村居,将检察工作延伸到大山深处,被山里人亲切地称为“背篓检察官”。
“政法战线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肩负着重要责任,为了这份责任,“背篓检察官”不仅翻山越岭走进了大山里,更走进了大山群众的心里。因为他们背的不仅是法治、公平、正义,更是对大山里群众的深情、关怀、帮扶。
用心、用情,才能赢得人心。德润人心,法安天下。
新时代“背篓检察官”日记之一
《为留守娃举办检察开放日》
日记主人:潘珂
黔江区检察院驻濯水检察室主任
5月31日,晴。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
到早上8点半,车已在山路上行驶了两个多小时,目的地是杉岭乡兴隆村希望小学。
这个时间点,“关注祖国未来,擦亮未检品牌”为主题的检察开放日活动应该在作开场准备了,那是黔江区人民检察院在黔江城区举行的活动,将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和100余名学生、家长代表,在联娱影城召开未成年人保护题材微电影《楠楠》的首映式。一定热闹。我想。
和联娱影城的热闹不同,驶往山区的车上很安静,只能听见车窗外哗哗的雨声。
我清点着背篓里的电脑笔记本、投影仪、幕布等放映材料,想着希望小学的留守孩子们。
孩子们去不了城里参加检察开放日活动,我们就把检察室送过去;乡村小学条件有限,没有声光电的多媒体设备,我们手提肩扛都要把多媒体背进去。
车忽然停了。
我从清点中抬起头来,透过车窗望出去,隐约几棵树木横亘在公路中间,泥土混着山石从山顶倾泻下来,像泥土瀑布。
“潘主任,怎么办?”司机问我。
功亏一篑吗?不,绝不。
40名山里的孩子们在等,他们在等“背篓检察官”来上法治课,他们在等人生的第一场电影,他们在等给外出务工的父母打一次“亲情电话”。
“大家背上背篓,我们走过去!”肩扛担挑,也要把设备搬上去,不能让孩子们失望!
顶着雨、踩着泥,山路很不好走。一直到9点40分,我们才到达兴隆希望小学,全校40名同学已经在走廊里面等了,清澈的眼睛里写满期待。
检徽挂教室、幕布竖讲台,安装投影仪、笔记本电脑,大山里的首映式,要开始了。
“同学们有谁去过电影院吗?”我问。
没有人举手。
于是,我说:“今天我们这间教室,就是‘莎姐’电影院了,我给同学们播放一部好看的影片,大家和城里的同学们一样,今天一起参加检察开放日。”
除了看电影,给外出的父母拨通“亲情电话”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内容了。我们把自己的手机拿出来,递给孩子们。
“爸爸我想你了。”
“六一你们回来吗?”
“妈妈,我每天走两个小时来上学,从来没有迟到过。”
教室里的气氛像过年一样,但我实在忍不住眼泪,躲出教室外。
没有多会儿,另外一名检察室工作人员也躲了出来。
“知道我们工作的意义了吗?他们是我们忠实的听众,我们是他们忠诚的卫士。”我说。
这个身高1米75的小伙子红着眼眶对我说:“主任,我们没白来!”
回程的路上,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关注留守儿童的信息。不久,有人联系到我,说打算为留守儿童做点什么,让我提点建议。
“先给教室安上铝合金窗户和玻璃吧。”我回答。
“背篓检察官”,给山里孩子们背去的不仅仅是人生的第一场电影,更是背去了法治的种子,传递着浓浓的司法温情。
我坚信,他们所播撒的法治种子会在孩子们心底生根、发芽。这就是我们的“莎姐”新时代,以法律监督的担当,做未成年人的守护者!以司法为民的情怀,做困境儿童的国家监护人!以执法普法的行动,做法治精神的传播者!探索“枫桥经验”检察版,做社会治理的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