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篓检察官”日记」之:“侯亮平”走在乡间小路上

25.07.2018  13:04


法制日报》政法·司法版近来开设“新时代‘背篓检察官’日记摘抄”专栏,通过摘抄重庆市黔江区检察院几位“背篓检察官”的日记,讲述他们3年来有温度的司法故事。

这期日记讲述的是:《“侯亮平”走在乡间小路上》,由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黔江区妇联主席杨桂兰点评,敬请持续关注。


新时代“背篓检察官”日记之八

《“侯亮平”走在乡间小路上》

日记主人:郑宜龙

黔江区人民检察院驻濯水检察室工作人员

7月26日,晴。


今天心情不错,也没什么“业务”,坐下来,好好回顾一下自己的工作,感触还挺多的。

我有个诨名叫黔江“侯亮平”。

从四川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我先在广州干了几年。2017年,《人民的名义》大火,我被主人公侯亮平惩恶扬善、刚正不阿的精神气质所感染,毅然辞去广州的工作,飞回重庆,成为“背篓检察官”的一员。

蓝制服、戴检徽,惩恶扬善办大案,这是我理想中的检察官生活。

背背篓、穿胶鞋,家长里短解纠纷,这是我来到检察室的现实生活。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太大了吧。”朋友们都笑我。

我和侯亮平只是工作方式不一样,但都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我说。

虽然我们叫“背篓检察官”,但我们也不是“刀耕火种”,我们的背篓里,装的都是高科技。

今年5月,我和主任(检察室主任潘珂——编者注)走村串户时得知,当地一名余姓农户2016年因滥伐林木被林业局处罚,被责令补种树木70株,但余某并未补种,执法部门也未对其进行督促。

得知情况后,我和主任来到余某的家中,询问了余某相关情况,而后来到当年滥伐林木的现场。

把你‘吃饭的家伙’拿出来。”主任对我说。

我得令,从背篓里掏出无人航拍器,操作着机器飞向远处余某的自留山。

我对自留山进行了航拍,又使用照相机对遗漏的木桩、成材树木进行了细目拍照,并用执法记录仪对现场全程录像,以确认余某从2016年6月至今在其自留山内没有补种树木的事实。

主任告诉我,线索已经移送民行部门,不久检察室将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

时代在进步,我们背篓里的高科技也在不断发展。

6月的一天,我在检察室值守,来了一名杨姓村民,说有要紧事要向院里反映。

院里离检察室还有一个多小时车程,为了让杨某少跑路,我把检察室的远程视频接访系统调试好,电话联系了控申部门。

就这样,通过远程视频接访系统视频、语音同步的功能,杨某在家门口的派出检察室与城里的检察院实现对接。

几天后得知,杨某反映的情况得到了合理解决。

如何能更进一步方便老百姓,这件事过后,我和同事就开始琢磨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最终想出办法,在手提笔记本上实现与院里远程视频连接,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与检察长对话。就这样,我们的背篓里又多了一项又土又洋的高科技设备。

无人航拍机、远程视频接访设备、检察室移动办公软件、流动检务车多媒体操控……我“吃饭的家伙”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

我就是这样背着检察“黑科技”,哼着“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走村串户的。

日记点评

杨桂兰

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黔江区妇联主席

重庆黔江是土家族聚居地,背背篓出行是当地人习惯。土气的背篓,让我们认识了潘珂和他的同事们。作为一群新时代的检察官,他们的背篓或许很土气,但里面装着的却不乏无人航拍机、远程视频接访、检察室移动办公软件等亮瞎眼的高科技设备。

他们以土里土气的形象走入乡村,却拥有最先进的检察“黑科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绝不是一句空话,他们的背篓里装的是一份使命,一份百姓的口碑,是“让群众少跑一里路”的为民情怀,是背起了就放不下的群众感情。

检察官不只有“侯亮平”那一款,为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的“背篓检察官”点赞!

▼▼▼

编者按

黔江,地处重庆东南武陵山腹地,90%以上是山地,73%的人口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

背篓,黔江山里人祖祖辈辈出行的必备。

2016年的一天,大山里突然来了两个人,他们穿着笔挺的制服,却背着与山里人一样的背篓,但背篓里装的不是蔬菜、粮食、农具,而是书本、打印机、笔记本电脑、插线板、徽章。

他们说自己是检察官,坐下来就问家里几口人,跟别人有矛盾没有,村里有啥不平事没有……

慢慢地,山里人开始数着日子盼着这些没有架子的检察官到家坐一坐。

再往后,山里发生了很多故事和变化:周家与杨家化解了存在多年的土地纠纷;庞大姐打官司心里有底了;留守儿童知道怎样防范坏人骚扰;再也没人敢往小溪里排粪水了……

他们就是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检察院驻濯水、石会检察室的检察官。3年来,“80后”检察官潘珂接过退休检察官徐维新留下的背篓,带着一群“90后”干警,走遍了辖区全部219个村居,将检察工作延伸到大山深处,被山里人亲切地称为“背篓检察官”。

政法战线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肩负着重要责任,为了这份责任,“背篓检察官”不仅翻山越岭走进了大山里,更走进了大山群众的心里。因为他们背的不仅是法治、公平、正义,更是对大山里群众的深情、关怀、帮扶。

用心、用情,才能赢得人心。德润人心,法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