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军装,他们还是一个消防兵
【开栏语】
当我们身处的城市陷入灾难时,总有那么一股橙色的力量,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当所有人都在逃离灾难现场时,只有他们,会朝着与别人相反的方向,向着危险一步步前进。
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坚实屏障,他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书写自己的青春,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消防战士”。
然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作为消防支队的一员,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他们中的有些人,即将脱下心爱的军装,光荣返乡。
不管是两年还是十几年的当兵经历,在他们心底,永川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早已把职责和使命融进青春的血液里,不管身在何处,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拥有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消防兵!
据统计,今年(截至昨天),区消防支队累计出警1028次,其中火灾扑救30次,灾害事故抢险74次,社会救助抢险640次,其他出警284次。消防官兵提醒,立冬后天气逐渐湿润,空气能见度低,需提防因天气原因引发的各类交通事故;另外气温降低后,市民需特别注意家用电器防火,以免次生事件发生。
消防日由来>
1992年,公安部发出通知,将每年的11月9日定为“119消防宣传日”。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因为冬季是火灾多发季节。为了搞好冬季防火工作,以“119消防宣传日”为契机,拉开冬防序幕。
5岁男童被困火场,他二话不说冲了进去
身为消防战士,王鹏感到很自豪。 记者 敖一航 摄
【士兵档案】
姓名:王鹏
年龄:32岁
兵龄:13年
职务:区消防支队特勤中队军事教员
“今日头七,兄弟一路走好。”前不久,在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后公布的牺牲消防官兵名单中,区消防支队特勤中队四级警士长王鹏用微信给昔日的战友送别。那位在大爆炸中牺牲的战士,是他在南京士官学校的同窗,也是好兄弟。这一刻,王鹏没能控制住泪水。
11月5日,离王鹏退伍转业还有将近一月时间,回忆自己的消防生涯,他说:“没后悔过,最舍不得脱下这身军装。”
做消防战士他感到自豪
高个子,国字脸,站着坐着腰板都挺得笔直。王鹏今年32岁,入伍十三年,从一线消防战士,他成长为部队消防军事教员。向往部队生活、崇拜军人,他在十八九岁的年龄投身军营。
“是部队培养了我。”王鹏生于湖北省建始县一个贫困的家庭,来重庆当兵多年,交谈之中他操着一口地道的重庆话。
他感慨,是部队让他从一个“新兵蛋子”成长为一个合格军人,让他增长见识,形成坚韧性格,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人们都说,消防官兵或许是和平年代最危险的兵,每一个普通的消防官兵都随时可能面临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
王鹏消防生涯的头几年,作为一线消防员他参与过多次抢险、救火任务,成为部队专职消防教员后,他带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消防战士。
“我很自豪自己是一名消防战士。”无论是一线抢险救灾、还是培训新兵宣讲消防知识,王鹏坦言:“即使退伍后,这辈子还是会和消防打交道。”
仓库火灾他脚面被烫出泡
来永川特勤中队之前,王鹏曾在北碚消防支队服役,担任班指挥。
2012年9月8日晚7点55分,王鹏所在营区警报轰鸣,接到群众火警电话:“北碚区东阳街道某汽车饰件公司出现火情,现场有爆炸声。”套上消防装备,王鹏同消防战士们第一时间奔赴火场。
“着火部位位于该公司原材料仓库。”王鹏回忆,到达火场时,火势已呈猛烈燃烧阶段,且库内存有大量易燃烧液体,不时发生爆炸,易燃液体流出库房,地面伴有流淌火。现场近200名消防战士拿着高压水枪,不停地朝着燃烧的仓库喷射水柱。
王鹏清晰记得,他距离火源最近时,只有15米。
灼热的火浪炙烤着一众消防官兵。王鹏所在班消防战士,在装备消防服、消防靴的同时,身前身后各配一支水枪,一支负责灭火一支负责降温,但即使这样,极高的温度仍让人吃不消。
经过一夜奋战,大火终于在晚上11时40分被彻底扑灭。回到营房,脱下沉重的消防靴,王鹏发现,脚面已经被烫得起了泡。
男童被困火场他舍命救助
回忆起13年的消防生涯,王鹏说,有一个瞬间让他特别难忘。“那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
几年前,重庆北碚七桥某地发生过一起液化气罐爆炸事件,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力瞬间将一栋4层楼的房屋炸塌,只剩下最底层。火情紧急,赶赴现场后,王鹏和战友们迅速清理出一条通道,将幸存人员向外转移。
当时,消防战士转移出一对夫妻,发现他们时,两人已浑身瘫软。王鹏说,爆炸引起房屋预制板层层垮塌,现场砖块碎片一地狼藉,而夫妻二人都以为他们5岁的儿子已经在火场中丧生。“我看到垮塌的预制板顶上有一只童鞋。”仔细一瞧,预制板与地面、墙体形成一个半封闭的三角形。说不出的强烈直觉涌上王鹏心头,他坚信孩子一定还活着!
王鹏顾不上还在燃烧的大火,马上呼喊战友携手搬开预制板,等到众人合力清理出一个人形大小的空间时,王鹏探头一看,一双孩子的眼睛迎视着他。片刻,孩童哇哇大哭,王鹏却开心地笑了:“那一刻的成就感,没法形容。”
退伍后他想以消防为事业
“我舍不得的是这份事业。”年过而立,王鹏知道,退伍那一天越来越近。
习惯了早晨6点30分出早操,9点点名,10点睡觉的军旅生活,王鹏说,不管退不退伍,他都会用军人的标准去要求自己。
“儿子才两岁,打从出生起我只见过4次。”提及家庭,王鹏显得有些自责,他告诉记者,在这寥寥几次回家探亲,孩子见到他都会反应好一会,才能与平时所见照片里的王鹏对上号,脆生生地叫声爸爸。
“你还管不管这个家嘛?”不难理解妻子对王鹏的埋怨,每当如此他只得拿出灭火的“看家本事”,耐心哄妻子开心。
而提及退伍后的生活,王鹏有自己的规划,他打算从事企业的消防管理人员,负责宣讲、培训消防知识。“我这辈子和消防结缘。”
王鹏说,社会上还是有不少人缺乏基本的消防意识,前几年湖南某地一KTV发生严重火灾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就是因为火灾发生时,工作人员连最基本的灭火器都不会使用。
“如果我在现场,绝对不可能有这么大伤亡。”王鹏非常惋惜,同时他也感到了肩上的责任,这也是他选择在退伍后继续从事消防知识培训、宣讲的重要原因。
王鹏坚定地说:“像这样的悲剧不能再重演了。”
本报记者 敖一航
本版图除署名外由通讯员 王心友 摄
穿过大火,他成功将三个爆炸源转移
受爷爷影响,赵垭钧从小就很向往军旅生活。 记者 卢婉娉 摄
【士兵档案】
姓名:赵垭钧
年龄:25岁
兵龄:5年
职务:区消防支队特勤中队装备技师
趁着午休的时间,赵垭钧独自来到车库,看着墙上挂列整齐的制服,和一辆辆红色的救援车,脑海里与战友一起出生入死的画面不断重播,一股难以形容的情绪倏然涌上心头。
受爷爷影响立志实现军人梦
回想起5年前刚到中队的情景,仿佛就像昨天才发生的一样。而现在,仅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要离开这个奋斗多年的红色队伍了。
“从小就有一种军人情结,就是想当兵。”2010年12月,20岁的赵垭钧高中刚毕业,与其他同龄人不一样,他没有在毕业后继续求学,而是离开了家乡綦江和父母,选择了当兵。
谈起自己当时的想法,赵垭钧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向往军队生活,主要还是受爷爷影响。“爷爷年轻的时候参加过抗美援朝,虽然我出生时已经不在人世了,但爸妈经常给我讲他年轻时的故事。”在父母的双双支持下,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军人梦。
通过了一系列考试,赵垭钧顺利成为特招生入伍,开始了3个月的新兵训练。学田径出身的他,从小就展露出异于常人的运动天分,而这种天赋,无疑也为他在军队的训练中添加了不少助力。
3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赵垭钧却在这段时间里,与一同入伍的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令人遗憾的是,训练结束后,300名新兵就被迅速分配到了不同的单位。
初次救援血腥场面难适应
刚适应了新生活的赵垭钧,被分到了永川区消防支队特勤中队,想到又要面临陌生的环境,他心理压力也开始增大。
进入中队后,赵垭钧一直在集训队参加训练和比赛,直到2011年7月,他才第一次亲身参与了抢险救援,但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深切体会到自己身上的使命感。
“驾驶员当场身亡,整个现场惨不忍睹。”参与出警不久,赵垭钧跟随中队领导和战友一起,赶往处理一起高速路重大交通事故。
以前总是在电视上看到类似画面的他,第一次目睹如此血腥的场面,不禁产生了一丝恐惧。“当时班长命令我把驾驶员抬起来,整个过程手都在抖。”自从经历了那次救援,赵垭钧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能从当中脱离出来。
之后,赵垭钧逐渐意识到,既然自己选择了干这一行,以后肯定还会面对更多未知的挑战。他开始学着从一次次救援中总结经验,不断调节自己的心态,对各项工作也越渐熟练起来。
舍身冲进火场转移爆炸源
在去年的一次火灾救援中,赵垭钧从房主处得知,最里面的房间还放有三个液化气罐。起火的房屋处于一楼,考虑到当时火势较大,如果液化罐燃烧引发爆炸,说不定整栋楼都会倒塌。
想到这里,赵垭钧没有时间思考太多,便主动向班长请求,独自进入屋内拿出液化罐。
“一进屋就听到气罐漏气的声音,有一个阀门都烧变形了。”赵垭钧回忆,那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赶在气罐爆炸前,迅速将其带离火区。为争取时间,他一鼓作气,将三个液化气罐一起提了起来,顺利穿过火区,成功将爆炸源转移。
提到今年发生的天津仓库爆炸事件,赵垭钧称,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与战友都感到十分痛心,但越是这样,就越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大。
每逢节假日,就是赵垭钧最想念家的时候,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一年只能回家一次。每次离家时,看到逐渐年迈的父母,内心的不舍也越发浓烈。
由于深知自己职业的高危性,每当父母看到一些新闻时,自然也会担心儿子的安全。每当那时,他就会笑着安慰父母,让他们放心。“如果要保证老百姓安康,总有人要来扛枪。”
退役回乡他难舍战友情
入伍这些年来,赵垭钧参与各类救援不下700次,每一次与战友们在火场出生入死的场景都历历在目。今年,赵垭钧的服役期已达到补选退阶段,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退役。
“离开家太久了,是时候回去好好陪陪父母了。”赵垭钧笑着说,自己今年已经25岁,因为工作的原因,个人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家里人都很着急。
考虑到父母也年迈,他最后还是决定离开中队,回到家乡发展。“毕竟这么多年了,舍不得是肯定的。”赵垭钧说,这些年来,他收获最多的就是战友情,每当穿上那袭橙色的战衣,仿佛就拥有了无穷的力量与勇气,只要与战友一起,再大的困难也可以攻克。
距离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赵垭钧更加珍惜每一次出警的机会。即使身上还有腰伤,每次接到指挥中心通知,他都第一个冲到车库换制服、取装备。“早一点救出来,就少一些损失,少一个人受伤,大家都高兴啊!”
问及离队后的打算,赵垭钧称,暂时还没想好。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不管自己以后身在何方,只要哪里发生事故或是火灾,他仍会像一名消防战士一样,去救援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将“119”永远铭记在心。
本报记者 卢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