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脱贫攻坚战:外来书记会“念经” 带领乡亲脱了贫
唐春建(左)与贫困户交谈。 记者 颜安 摄
在脱贫攻坚战这场战役中,“外来”的驻村脱贫干部如何迅速融入当地群众,让大家接受自己并将这种信任转化为自身脱贫的动力?南川区白沙镇千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唐春建,就靠着“情、引、富”这“三字经”,让村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他也从坐“冷板凳”,到成为了村民们的“座上宾”。
情
挨家挨户熟悉情况 村民慢慢接受了他
白沙镇的地形是三山夹两沟,条件较好的4个村集中在前一个沟,条件较差的3个村则位于后一个沟,千里村又是其中相对落后的。全村有1226人,贫困户有54户、170人,贫困发生率接近14%。
30岁的唐春建来自区纪委,长得一副书生模样。或许是工作习惯,他的衣服总是穿得很整齐,衣服下摆塞进裤腰里,扎得平平展展。刚到千里村时,不少村民对他并不待见,有的还给他“冷板凳”坐。
“要扶贫,得先摸清底数,但我初来乍到时,却听不到真实情况。”唐春建说,有次他到贫困户骆应忠家里宣传危旧房改造政策,尽管政策优惠力度很大,但好说歹说,对方就是不吭声。说得急了,骆应忠冷不丁回了一句:“政策是好,但你就是来‘镀金’的,搞个半年一年就回去了,我到时找谁兑现?”唐春建恍然大悟:“原来村民不信任我!”
怎么办?唐春建想了个法子——让村支书杭仕华当起了自己的“领路人”,挨家挨户地到贫困户家里熟悉情况。一个月下来,鞋子跑坏了,但村民们的态度也有了转变。
“要赢得信任,不能光靠嘴皮子。”唐春建又邀请区林业局、农委的专业人士,来到千里村了解土质、气候、水质等情况,摸清“地情”,思考当地适合发展哪些产业。他还在网上查阅大量资料,研究市场,遵循“差异、错位、互补”的发展原则,确定了核桃、蜜本南瓜、鳌虾、莲藕和土鸡等产业。
在此过程中,村民们也在心里慢慢接受了这位“外来”书记。
引
“由于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平日里在村的村民只有500来人,劳动力紧缺,只有引进业主发展项目,才有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思路确定后,唐春建由“策划员”变成“招商员”,通过打“亲戚牌”和“人情牌”,从在外出打工创业颇有成就的当地村民和外地投资商中,寻找有意愿到千里村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人。
“刘大林在外面发展得不错,你可以找他商量商量。”有村民提醒后,唐春建多次登门拜访刘大林,软磨硬泡下,刘大林终于答应回乡创业,成立了林众核桃股份合作社,采取业主资金入股、农户土地入股的方式,种植了800亩核桃。
业主愿意回来投资,也会提些要求,比如要拓宽并硬化好通村公路、要保证村民支持土地流转等等,唐春建只好又去“磨”相关部门和村民。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总算到位,村民也舍得拿出土地来流转,村级公路改造顺利推进,又一道难题攻破了。
富
配股分红、建立种植基地 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唐春建说,要不辜负村民们的信任,就要让他们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
新发展的核桃、鳌虾等产业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唐春建想了一个见效快的法子——联系所属单位和其他企业的干部职工,请大家“众筹”为每户贫困户赠送两头仔猪、30只鸡苗和鸭苗。等生猪、土鸡、土鸭可以变成钱时,这些好心人又当起推销员,借助各自的人脉牵线搭桥,帮助贫困户销售产品,价格比贫困户自己上街去卖还高。
另一方面,村里将40万元产业扶贫发展资金投入到鳌虾养殖中,为贫困户配股分红。前3年按5%的利率提取收益,后期按销售收入的5%保底分红。对提取的收益,连续3年全部分配给贫困户,保证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今年2月,每位贫困群众就得到了400元分红。
短短一年,千里村获得各种投资1300万元,通村公路、通社公路、便民路等基础设施全部完善,并发展起300亩蜜本南瓜、100亩莲藕种植基地,其他产业也稳步推进,脱贫的“短板”被补齐,49户163人陆续脱贫,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4900元增加至去年的8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