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名成都草堂 奉节杜甫东草堂为何仅剩一残碑?
8月17日,奉节县草堂中学,学校的工作人员为东屯祠仅存的残碑做清洁。这是由安徽巡抚冯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所撰石碑,题为《重建杜工部瀼西草堂记》。
奉节县草堂中学,东屯祠仅存的残碑裂纹纵横。
奉节白帝城的名人诗词碑林。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8月17日,奉节依斗门,市民从拱门下走过。 本栏图片均由特约摄影苏思摄
开栏的话 >>>
一座重庆城、三千年巴渝史,先辈给我们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然而先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却亟待进一步的传承与保护。一份来自市文物局的资料显示,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束至今,30年来重庆确认消失的文物已达4000多处。
这些年重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令人瞩目。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富有时代气息、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从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没有哪个单纯的经济城市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永恒的魅力,缺少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不是一个健全的适宜于居民生存发展的城市。只有文化内涵丰富,城市才会魅力无穷、充满发展活力。
重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在发展中加快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正确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高度重视历史名人效应,让这些宝贵的资源在当代真正“活起来”,成为一张张全国瞩目的文化名片,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流交融,不断继承创新、发扬光大?这是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那么,重庆究竟有哪些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哪些先贤在巴渝大地上留下了璀璨的文化之光?近年来,这些文化遗产又得到了怎样的保护与传承?今起,本报将推出“传承重庆历史文脉”大型系列报道,通过探寻历史遗迹、对话专家学者等方式,以期能总结得失、寻找解决答案。
提及杜甫草堂,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成都的杜甫草堂,却很少人知道在重庆奉节,北宋时就有了杜甫草堂,和成都杜甫草堂一道被誉为“东西草堂”,历朝历代,夔州人都在对草堂进行重建或翻修。然而,当记者来到奉节,东草堂却渺无踪影,可以看到的唯有一块残碑。
要知道,在诗圣颠沛一生的诗歌创作历程中,在夔州奉节的经历是其他地方无法取代的。公元766年暮春,55岁的杜甫告别成都草堂,沿水路从云安(今重庆云阳)抵达夔州(奉节)。一年零10个月时间,杜甫在夔州创作了430首诗篇,占了他一生1400多首诗歌创作的近1/3,在这里,杜甫写下了著名的《秋兴八首》《八阵图》《古柏行》《诸葛庙》《武侯庙》等流传千古的诗篇,其数量与艺术水平都达到了杜诗的巅峰。
因此历史上,夔州杜甫草堂一度与成都杜甫草堂并称“东西草堂”。但一位诗圣的两处草堂,为何命运截然不同?
2012年,杜甫诞辰1300年之际,本报记者曾重走杜甫的巴蜀之路,推出了5个整版的特别报道,在报道中特别呼吁要重视挖掘杜甫文化,推进“东草堂”的重建。
3年过去,奉节的“东草堂”重建计划是否落实?期间遭遇了怎样的困难?8月17日-19日,本报记者再次走进奉节。
夔州曾经有五处东草堂
“诗城”光环得益于杜甫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竟然飘零峡口风雨中。”即使是句多年前开的玩笑话,夔州杜甫研究会秘书长李君鉴仍然对此印象深刻。
当年,三峡库区蓄水倒计时开始时,包括李君鉴在内的奉节100多位杜诗爱好者相约在东屯废墟(杜甫在夔州的草堂之一)、依斗门废墟(以杜甫诗歌起名的城门)凭吊送别,不知是谁开了这句玩笑话,让现场陷入长久的沉默。
杜甫草堂虽然没有了,但奉节仍然是海内外“杜粉”的圣地,其带来的名人效应一直在发挥作用。
在夔州杜甫研究会副会长龙占明的记忆里,曾经有一群日本的诗歌爱好者,专程来奉节追寻杜甫足迹。由于找不到凭吊的具体地点,他们来到白帝城,闭上双眼,用一种古老的旋律集体唱起了杜甫在此写下的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据当地县志记载,纪念夔州杜甫的草堂始建于北宋,先后在瀼西、东屯、西阁、关庙沱、鱼复五个地方建起杜甫草堂,进出三峡的文人墨客,莫不把此当为诗歌圣地。祭祀杜甫,也一直是夔州最重大的人文活动。
可是,这五处草堂,在历史中变得沉寂——
瀼西祠,改为夔州府衙所在地,后毁于战火。
关庙沱祠,清乾隆年间,因山体滑坡被毁。
鱼复祠,在1941年的日机轰炸中被毁。
东屯祠,上世纪五十年代改建为草堂供销合作社,祠宇、塑像均荡然无存,仅留下一块残碑。
西阁祠,因三峡库区蓄水被拆除,杜甫石像被移往白帝城山腰。
8月18日,李君鉴带领记者来到当地草堂中学,指着一块孤零零的石碑说,“这就是东屯祠的残碑,我们可以纪念的唯有它了。”
这块由安徽巡抚冯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所撰石碑,题为《重建杜工部瀼西草堂记》,上面文字记载:虽历朝历代几经战火,但祭祀杜甫香火绵绵不绝,诗圣家国忧思,千载之下仍激荡回响。
5年前,法国汉学家蒲吉兰不远万里专程来到这块残碑前,对李君鉴感慨说道,“杜甫的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似乎夔州可以凭吊的地方并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
更有不少游客吟着杜诗而来,扫兴而去。
官方民间诸多努力
草堂复原工程为何迟迟未启动
在奉节,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对夔州杜甫草堂的建设做出过诸多努力。然而,杜甫学术层面的热,与现实层面的冷,形成明显的对比。
奉节一直在推“诗城”的品牌,八年前就规划复建东草堂,但却一直未有结果。
2013年,来自上海、广西和川渝两地的数十名杜诗学者,以“第三届杜甫夔州诗研讨会”的契机齐聚奉节,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在夔州寻找一处杜甫安身之所。
“安得广厦千万间,却为何在奉节至今未能有一庐凭吊杜甫?”会上,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市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鲜于煌痛心疾首地说。
也就在这场研讨会上,几十位学者联名倡议将“重建夔州杜甫草堂并建设夔州诗圣文化公园”列入我市重点文化工程。
2010年,奉节县历时5年编纂的《夔州诗全集》正式出版。这套436万字的诗集,首次对民国以前的历代诗人在夔州的作品进行了系统梳理。
在9册诗集中,杜诗就占到2册,杜甫在夔州所写的400多首诗第一次被一首不漏的整理下来。
奉节本土学者、诗城博物馆馆长赵贵林说,《夔州诗全集》一问世,便在学界引起轰动。2013年,奉节县开始打造“诗城之夜”群众文化活动,30多个乡镇挖掘了当地的诗歌故事,并进行编排与表演,打造了“夔州唱诗台”等经典节目……
在实体规划方面,记者了解到,早在2007年奉节县就编制了《夔州古城文化旅游开发建议项目策划》。在这份策划中,杜甫西阁(杜甫草堂)复原工程,赫然列在第二批建设名录中。
而杜甫草堂复建工程,同样也列入了奉节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内容包括建设杜甫草堂遗址公园、修建杜公祠等等。
然而,项目立项、土地使用、资金投入等等难题,始终制约着这个项目的落地,再加上对如何打造杜甫草堂定位不明晰,该策划迟迟不能落实。
几经波折 数次搁浅
“草堂复建”规划再出炉
几度搁浅的“东草堂”修建规划,究竟遇到了哪块“绊脚石”?
“主要是拿不准定位,担心走样。”奉节县县长朱茂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如果仅是建一座草堂,把史料展览出来,那太简单了。但游客为什么会选择你?这个问题却不那么简单。”朱茂说,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都在对“如何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夔州草堂”这一问题,进行反复论证与探讨,却始终未有定论。
“这种优柔寡断,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草堂’的复建工程。”朱茂说道。
“建杜甫草堂要牵涉的问题太多,比如谁来牵头?选址在何处?如何呈现?没有人敢轻下结论。”李君鉴说,反复的论证与纠结,也暴露出奉节关于杜甫在学术研究力量上的薄弱。虽然夔州杜甫研究会与四川省杜甫学会曾被称为“东西两会”,但无论人力物力,显然不能同日而语。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夔州文化复兴工程”方案已于上月出炉,杜甫草堂成为其中一大重点。
朱茂介绍,“夔州文化复兴工程”分为挖掘、整理、展示、利用等部分。目前,奉节邀请来自重庆社科院等机构的专家,对奉节的诗歌文化、山水文化等进行挖掘,同时,还将打造三国主题公园与诗词公路。
“其中,复建杜甫草堂,将展现杜甫在奉节近两年的生活,游客不仅能看到他的诗词,还能看到他当年种植的果园”。朱茂介绍,通过反复考证,奉节决定将杜甫融入到奉节的三国文化与诗文化中推出,形成一条旅游线路,让游客体验更为丰富。
“与成都在市区建设杜甫草堂不同,我们将奉节杜甫草堂设在离白帝城十分钟路程的地方,游客感受了杜甫的诗词,再感受三国文化的魅力,而在路途中的自然风光则又体现了奉节的山水文化。”朱茂认为,历史人物与自然风光的结合,将成为奉节杜甫草堂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