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加强学校美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9.09.2018  21:04

荣昌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理念,使学校美育从边缘角落步入“大雅之堂”。

第一,强保障,解决办学短板,建立美育发展长效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加大专项资金、场地设备、教育科研投入,建立美育工作自评制度,补齐美育短板,把学校美育由“选做题”变为“必答题”,形成美育发展长效机制。一是常态化开展学校美育工作自评。成立全区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指导学校建立测评工作组,制定方案、狠抓落实,建立健全自评公示制度,以美育课程开课率、学生参与度、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等为重点内容,每学年度向社会和家长公示。二是加大美育经费和场地设备投入。建立美育专项资金,2017年投入600余万元,较上年增长17.5%,保持美育年度专项经费持续增长。建设音乐专用教室129间、美术专用教室120间、其他艺术教室68间,艺术器材配备达标率100%,有效改善全区美育条件,完全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三是强化美育教育科研。成立区级艺术教育机构、学科工作室,重点组建艺术特色工作室,本着先试点再推广、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先期组建声乐、器乐、舞蹈艺术特色工作室,用科研引擎驱动美育创新发展。

二是融资源,拓展美育课程,汲取多元文化营养。优化整合学校、社会美育资源,丰富学校美育内容和形式,积极创建美育特色学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美育土壤。一是充分发挥学科渗透主渠道作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音乐、美术、综合艺术等课程,其中74所中小学另开设舞蹈、合唱、剪纸、吟诵、荣昌乡土美术等美育课程。二是全面开展优秀传统艺术进校园。将富有传统特色的非遗文化艺术、本土文化艺术引入校园,成功创建市级艺术特色学校6所、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学校21所,荣昌陶艺、夏布织造、折扇制作、金钱板等9项国家、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区城乡学校传承。编制非遗文化教材10余种,其中《荣昌陶烧制技艺》《荣昌折扇制作技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美术教材。将喻茂坚陈列馆、湖广会馆、尔雅书院等本土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纳入学校美育课程,为学生滋养灵魂、涵养品格,激发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三是营造良好校园美育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走廊、宣传栏等媒介,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

三是建队伍,共享美育教师,突破美育师资瓶颈。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建立农村中小学校美育教师补充机制,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一是盘活教师存量。建立支教走教、缺编学校教师信息库,探索试行“共享教师”模式,针对40余所农村学校美育师资薄弱现象,鼓励工作量不饱和的教师在同一学区内多校任教。尤其是村小教学点所需美育教师,采取就近学校派员轮流执教、兼职任教。二是扩大教师增量。以补充农村中小学急需的艺术类学科教师为重点,每年向社会公开招聘新教师。近两年已招聘艺术教师100人,主要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聘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担任艺术活动辅导教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美育,变“一方敲锣”为“众人擂鼓”。三是提升教师素质。通过各级各类培训、表彰奖励等方式提升艺术教师专业水平,2017年共培训518人,表彰250人。

四是搭平台,丰富实践活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开展形式多样、内涵高雅的校内外美育实践活动,在比赛、演出、服务三位一体的实践中积累丰硕成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一是搭建艺术节活动平台。区教委至今已连续举办13届中小学艺术节,有效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二是搭建社团活动平台。各校发挥艺术教师和特长生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组建陶艺、音乐、乡土美术等校级艺术社团539个,年均开展活动1000余场次,为学生搭建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三是搭建艺术类比赛平台。组织、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活动,2018年全区获市级集体奖项25个,区教委获市优秀组织奖。

西南政法大学推动美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西南政法大学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厅
黔江区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近几年来,黔江区切实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