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夏布“守”艺人:织布是生活中重要的事情

16.05.2017  10:31

重庆市荣昌区的盘龙镇素有“中国夏布之乡”的美誉,在清光绪《荣昌县志》中记载,县内“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夏布是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其独特的编织工艺,已被评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工业纺织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夏布这种传统手工技艺正濒临失传,再加上经济上的现实选择:目前一亩苎麻地的产出远远比不上一亩生姜的产出,夏布原坯布的利润又很薄,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在行业不景气、收入不如意的大背景下,仍然有这么一群人在“”艺,在突围。

颜氏:

二十九代的坚守与传承

颜坤吉双手比划着挽麻线的动作。 李宛凝 摄

88岁的颜坤吉老人是荣昌区仅有的夏布制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织造技艺十分精湛,即便在穿扣、刷浆的过程中出现局部损坏,他也能够修复得不露痕迹。

我们颜家世代织布,到我这里已经是第27代了。我从8岁开始挽麻丝,12岁开始织布,15岁就开始自编自卖了。”白发苍苍的颜坤吉坐在藤椅上略带感慨地说,“记得刚开始织布的时候,我长得不高,父亲为此还特意做了一对‘假脚’才让我能够到纺机的脚踏板。”颜坤吉表示,在他们那个年代里,织布就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仅能解决一家温饱,还能让自己感受到乐趣。

幺妹要勤快,勤快要绩麻……”颜太贵唱“打麻歌”。 李宛凝 摄

提及夏布传承时,颜坤吉表示,他收了许多徒弟,现在他的儿子颜太贵已经接过了他的衣钵多年,是夏布织造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却业已花甲之年。颜太贵在交谈时情不自禁哼起了他以前绩麻时常唱的麻布神歌:“幺妹要勤快哟,勤快要绩麻。三天麻篮满哟,四天就崩了弦。上街就把机匠请。机匠一进屋,就把麻线牵,牵起就好刷。幺妹挽芋子,机匠就来编……”夏布织造产业辉煌时,绩麻者便常用这首歌来提神解困,如今花甲之年的颜太贵已是少数会唱“打麻歌”的人了。他唱的“打麻歌”旋律悠扬,耐人寻味,语言通俗易懂,语气中隐隐透露着对夏布手工纺织业发展变迁的感叹。

颜先英在夏布非遗文化园内介绍夏布织造工具和过程。 胡行 摄

颜先英是颜家第29代传人,也是目前颜家唯一还在从事夏布纺织行业的人。颜先英在荣昌区夏布非遗文化园工作,主要负责教授游客体验如何织造夏布,传播夏布织造文化。“夏布是个鬼,又怕风又怕水。”颜先英感概夏布编织对环境要求苛刻,气温过冷过热均不适宜,纱线容易折裂,形成断头多,影响夏布质量,现在每年夏天越来越热,织造夏布也就越来越困难了。

李俭康:

想在活着的时候复原出螺纹编织技艺

螺纹夏布。  李宛凝 摄

李俭康,荣昌区盘龙镇海堂夏布厂技术总监,夏布织造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精通打麻、绩纱、上浆、挽芋子、排布和织布等各种夏布织造技艺。他所在夏布厂专辟了几间房做夏布“非遗”陈列馆。李俭康专门向记者介绍了这个陈列馆里他收藏的一件“宝贝”——花5000元从民间收购的一匹螺纹夏布。他正在试图复原濒临失传的螺纹夏布生产技术。

李俭康展示公司收藏馆内经过精加工后的夏布。 李宛凝 摄

目前盘龙镇会织螺纹夏布的人已经不多了,今年我都五十七了,也不晓得还能干几年,我就想在我活着的时候将螺纹布复原出来,作为荣昌夏布非遗传人,这是我应该尽的责任。”李俭康说。

黄德厚是李俭康在着手复原工作两年中找到唯一会织螺纹夏布的人,在李俭康表明意图后,两人一拍即合,一起参与复原工作。“现在虽然人已经找到了,但是机头还需要修改,到时候让黄德厚指导木匠去修改。”李俭康神情激动地说道。

织布工人正在织布。 包濛 摄

螺纹指三梭即丢一个葫菽眼的麻织布,与一般的夏布编织方法和格局有所差异。“这种技艺相对来讲难度较高,但是工艺繁琐的背后却是无比精美的成品夏布。以前我们这里有人织过天安门和平鸽和喜字图案的罗纹布,还送到北京参展。

李俭康说复原螺纹夏布除了为传承这个编造技艺,也是为了拓宽夏布的市场。“日本对螺纹夏布的需求很大,在他们的腰带、服饰上用得较多,这几年夏布的销售情况不太理想,也想通过复原螺纹夏布,将夏布的市场打开。

李开军:

尝试融合两宗“非遗

师承国家级折扇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陈子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开军,在荣昌经营一家折扇店。他与老师陈子福认为荣昌折扇与夏布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这个社会环境中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工艺要求高,市场需求不大,投入与回收不成正比,但把这两宗“非遗”相结合,或许能略微改善这两项非遗文化遗产所处的困境。

李开军在自己的工作室内展示用来制作折扇的夏布扇面。李宛凝 摄

李开军尝试用夏布来做折扇的扇面,在夏布扇面上进行作画,并将夏布扇定位在精益求精的工艺品上,目前他经营的这家折扇店里的夏布折扇最便宜都要卖到300元。目前夏布折扇在工艺方面上也面临一些要突破的问题。他介绍,纯手工的夏布折扇要是想在扇骨数量上变化的话,只能越做越少,不能越做越多,这种十三根的就是最多的了,如果减少的话每一根间距就很宽,展开的效果就不好;如果在夏布做成的扇面上画工笔画,很难产生丝绸和宣纸那样的晕染效果,所以染一次不够,要染3-4次;在夏布扇面上做刺绣,因夏布材质较粗,细线在上面穿会起毛,只能绣粗犷一点的图案。

杨青:

用创意体验传承古老技艺

在重庆渝北区的两江艺术商业中心,有一家名为“感懒树”的夏布创意产品企业,创始人杨青并不是荣昌本地人,却在一次旅游中邂逅夏布后,就被夏布独特的肌理、色泽以及手感所吸引,从此便放弃以前的工作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夏布产品的研发中,用夏布制作了服装、靠枕、围巾、手绢、桌布及床上用品。杨青今年还设计出用夏布来做手工花,其花惟妙惟肖,甚至能够以假乱真。杨青还组建了一个年轻的设计师团队,在她看来年轻设计师有更多的创新灵感,更容易将时尚元素融入到夏布之中。注重传播夏布文化的杨青除了在两江艺术商业中心有一个文化体验馆外,还在湖光会馆开设了一个“感懒树”夏布文化体验馆。在杨青看来,夏布不只是古老的文化遗产,更像是她的“恋人”,她愿意携手夏布在创新之路上使其传承。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通讯员 王波 姜承宏 张国君 李宛凝  包濛 胡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