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药“子弹带”、送药“便当盒”、监控“衣架山”……武汉医院有一群重庆来的“发明家”
随着湖北本地的新冠疫情得到控制,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在武汉泰康同济医院的抗疫也开始了冲锋。一线物资不像平日工作那样齐全,很多来自陆军军医大学的医护就利用身边的工具,当起了“发明家”。
透明肩带做出发药“子弹带”
在泰康同济医院感染二科发药的护士刘群穿戴了一套与众不同的装备。在她厚厚的防护服外,从肩部到腰间挂着一条透明胶带,看着就像是战士身上背的“子弹带”,护士们都有这样一条“子弹带”,冲锋在抗疫火线。
△刘群正在看自制发药“子弹带”上的信息。
这个特别的“子弹带”,是护理小组组长陶俊的创意。他发现,科室收治的患者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几乎都伴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基础疾病,平时常用的口服药多达40余种,医护人员短时间很难将它们一一记住,“特别是在红区需要将没有外包装的药品准确地分发给每一位患者,就更难分辨了。”
在了解到大家的困惑后,陶俊冥思苦想,从手绘到贴图,陶俊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决定采用最直观的方式:上下两层透明的胶带,将药丸和标注了药品信息的小纸条一起“粘”在中间,形成透明的药品“标本库”,医护人员和患者需要查询相应药品信息时,简单对比就一目了然。
看到护士这般打扮,有的患者还会打趣到:“你们那个‘子弹’,能打不?”面对这样的疑问,刘群都会回答:“我们这些‘子弹’专打病毒,只要你们好好听话吃药,一定能战胜新冠肺炎!”
发药还有“爱心便当盒”
△医护们自制的爱心药盒。
同样也是发药环节,同样也是在红区操作带来的困扰,护士郭楠在组长的启发下开动脑筋,发明了一个叫“爱心便当”的药品发放盒。
郭楠介绍说:“最初全科几十位患者一天的所有药品,放在一个大盒子里,药袋多并且无法固定,导致发放时很凌乱,患者药品容易从药袋里掉出,导致我们需要多次核对药品,大大降低了在红区发药的效率。”
来自麻醉科手术室的她受到日常手术室的各种器械和药品分类盒启发,就地取材把废弃的盒子里泡沫掏空,增大空间放置药品袋、并且便于固定,还将各护理小组的分组和患者床号标注在盒子上,外层贴上彩色纸+桃心,一是增强盒子辨识度,另外还能降低患者的视觉疲劳,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与温暖。
当这一套“爱心便当”投入使用后,红区里为患者发药效率明显提高,患者们看着五颜六色的盒子也会好奇打探:“这花花绿绿的盒子里装的什么呀?”郭楠都会笑着回复“这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爱心便当!’你们吃了它,身体好的快,就可以早点出院啦!”
撕胶布 放监控 都有小发明
撕胶布为患者固定留置针,这本是日常护理中最平常不过的一个小操作,而对于在隔离病区需要穿着防护服,戴上厚厚基层防护手套的护士来说,堪比“老人家穿绣花针”。
最初在隔离病区上班因为这件小事耗费不少时间的护士李伟说:“隔着几层厚厚的防护手套,指甲根本感觉不到胶布断头。而且视线也难以穿透起雾的护目镜和面屏,靠眼睛看也难以找到胶布断头。往往这时就需要向患者求助扯胶布……”
为解决这操作难题,一个可乐拉环打开了李伟的脑洞:给拉环拨片左右边缘缠绕上胶布,只保留前段开口。操作时将拉环套手指上,前段开口犹如附加的一只“金手指”,轻轻一刮就能挑起胶布边缘。
在感染二科医生办公室一角,有一组平板电脑显示屏,可以借助这套系统实施监控病房里患者情况,医护人员也能通过它完成实时查房和脱防护服全程监控。但由于时间仓促,这套系统投入使用之初,只能依靠包装盒摆设,一是重点很难固定,显示屏时不时会滑倒。
△衣架做成的视频支架。
看到这一排排东倒西歪的凌乱的桌面,护士刘瑶也在大家感染下开始琢磨,回到驻地为他们制作了一个个“山字型”支架。
刘瑶把一个常见的铁丝衣架从中间对折,让衣架下边缘形成一个三角形,加上挂扣就像一个‘山’字,利用三角形力学结构的稳定性,让平板电脑稳稳当当靠住了。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