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获奖片《苦干》 记录了抗日游击队影像
6月5日,是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74周年纪念日。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一组系列报道——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苦干》幕后的故事。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它和重庆、和重庆大轰炸有什么关系?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一段历史?
《苦干》由美籍华人艺术家李灵爱女士策划并出资,美国记者雷伊·斯科特拍摄,全长85分钟。它真实记录了1937年至1940年抗战前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被战火焚烧的上海、南京、广东;上百万中国难民流离失所的凄惨;日本军队使用机关枪对付中国人民的情形;行军部队和游击队突袭要塞;从西南到西北,大后方军民对抗战胜利的坚持与直面战争的从容……
更难能可贵的是,该片有一段17分34秒的画面,真实记录了1940年8月19日至20日,日军出动370多架次飞机,对重庆实施无差别轰炸,半个小时内向渝中半岛狂扔200吨炸弹和燃烧弹的全过程。呼啸而下的炸弹、熊熊燃烧的烈火、奋力灭火的消防队员,从容不迫、井然有序进入防空洞躲炸弹的市民,在废墟中翻找有价值物品的居民……《苦干》中重庆人“坚毅镇定、英勇不屈”,震撼了每一个看过该片的人。
1942年,奥斯卡电影奖首次设立纪录片奖,《苦干》摄影师因为“在十分艰苦危险的情况下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了中国抗战实况的影片”而荣获特别奖。
然而,奇怪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部影片就“人间蒸发”了,不但再没被放映过,甚至奥斯卡电影学院的档案库中也只有文字记载,而没有影片收藏,它被注明为“遗失的影片”。
60多年后,另一位美籍华人罗宾龙女士,从斯科特后人那找到90分钟的《苦干》拷贝,并通过奥斯卡电影学院对该片进行了修复(本报2014年8月14日独家深度报道)。
今年4月3日,经过9个多月的艰苦谈判,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取得了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独家使用《苦干》素材的权利(本报2015年4月9日曾独家披露)。
《苦干》终于“回家”了,对这部记录了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的片子,该如何解读?片中那些昔日的街道今天成了什么模样,那些年轻的面孔是否仍然健在?它的幕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从今日起,本报为你逐一解读。
“游击战士”的珍贵影像
本报记者 匡丽娜
纪录片《苦干》里的中国游击队员形象。 特约摄影 苏思
在影视剧中,游击队、大刀队,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尤其“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这首曾经广泛流传的歌曲《游击队之歌》,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战士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可是,你见过当年那些游击队员的真实相貌吗?你知道真正的抗日游击队员的集体风貌和生活状况吗?你可知道他们又是怎样与日寇进行巧妙的斗争的呢?透过奥斯卡获奖影片《苦干》中几组珍贵的镜头,抗战史研究专家讲起了几段有关抗日游击队的趣事。
华南游击队歼日伪军1.4万人
小土坡上,有一群衣着简朴的游击战士,有的拿着大刀,试着锋刃,有的坐在地上,将手中的步枪靠在肩头,有说有笑地谈论着什么,有的行走在乡间的田野上,有的乘船航行在河道里。这是纪录片《苦干》里一组有关广东游击队的镜头,片子里的解说词这样说道:
——游击队员们穿着青布衣衫,他们难以击败,因为抓住他们是件难事。他们和一般农民、店主、学生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就来自这些行业,衣着与他们完全一样。在中国,像这样的游击队员不计其数,他们突击驻守的敌军,堵塞道路,炸毁桥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日军部队。他们身手敏捷,出手果断,撤退迅速,与敌人持续周旋。
“这是关于抗日游击队不可多得的珍贵影像资料”。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教授介绍,“中国共产党从1937年8月起,就部署在日军占领区域及其侧后方,广泛地发动了游击战争。”到1938年,中共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宝安、增城、惠阳、博罗、中山,以及在潮汕地区,广泛地建立了游击武装。
从1939年2月起,国共合作在湖南衡山连续开办了三期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蒋介石兼任主任,陈诚任副主任,汤恩伯任教育长,叶剑英任副教育长。中共派去30多人担任教学等工作,培养了3000多名游击干部,主要分配到南方各战区。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华南各地先后成立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等抗日武装。这些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东江、琼崖等抗日根据地,多次粉碎日伪军“扫荡”,作战2000余次,歼日伪军1.4万人,自身发展为2.7万人,成为坚持华南抗战的中坚力量。
游击队营救美国大兵科尔
据了解,1943年12月2日,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基础上,东江纵队正式成立,成为闻名中外的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
1944年2月11日,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出动30多架轰炸机和护航战斗机从桂林基地出发,向日军盘踞的香港启德机场发动突袭。
在香港启德机场,“飞虎队”遭遇日军猛烈攻击,美军飞行员唐纳德·科尔中尉的座机被日机击中起火,科尔被迫弃机跳伞。日军出动了海、陆、空军的上千兵力对科尔实施围捕。
在日军展开地面大搜捕的危急时刻,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紧急行动,冒死抢救保护了科尔,最后将其安全转移。
游击战是战胜日本的决定性战法
“游击战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与正面战场的正规战相配合,成为中国军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争手段和战争样式。”周勇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主要不是在内线、在战役战斗上配合正规战,而是在外线即在敌之深远后方独立作战,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从而形成抗日战争中独特的两个战场。
因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和广大群众的参与,游击战形成了大规模的遍及广阔地域的敌后战场,它是长期贯穿于抗日战争的战争形式:即通过长期的不断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斗争,游击队和游击战逐步向正规军和正规战发展,最终成为战胜日军的决定性力量和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