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一个蔬菜大户带动60位老人就业 村民收入翻番

26.08.2015  10:39

  “我们现在做的是包工,每个组3~5人承包一片菜地,算下来每天工资70~80元。”7月11日,在南川区白沙镇分水村蔬菜基地,正在摘菜的5社村民韦济孝告诉记者,村里现有60多位老人和他一样在这里打工挣钱。

  该基地由涪陵龙潭人周建承包,总共面积有600多亩,主要种植有菜心、芥蓝、瓢儿菜等叶类蔬菜。现正是蔬菜采收季节,这里实行分工合作,两组人摘菜,1组人分装,还有几组人在浇水、施肥。

  周建介绍,在这里打工的都是留守老人,年龄基本上都在6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有75岁,全是本村村民。记者大约数了一下,当天在地里干活的有62位村民,除了分水村外,还有周边红庙村的村民。

  周建说,这里全部种的是叶类菜,周期短,一般30天左右都可收获,而且一年四季都种菜,需要的用工量很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平时固定工人是60多人,栽菜和摘菜时,需要的用工量更大,最多时用工量达到80多人。

  与其它蔬菜种植不同,这里蔬菜像工厂化生产,实行流水线种植,将不同的蔬菜品种分成不同的时段播种、收获,常常是这块地的蔬菜已收获,另一块地的蔬菜才刚播种,还有地的蔬菜即将收获。所以,基地采取包工的方式,将菜地分成若干片,每3~5人一组,实行分片包干种植,激发村民的种植积极性。

  “除去下雨天和有事请假耽搁,每个月上班一般有20多天,每月工资1200~1500元,出勤高的可以达到1800元/月以上,还是很不错的。”分水村5社村民王瑞容说。她今年66岁,家里土地全部流转出来,她和老伴都来基地打工了,老两口每月收入加起来有3000多元,外加土地流转费,每月收入4000多元。

  王瑞容说,像她和老伴这个年龄,外加上没技术,出去打工根本找不到工作,来这里,收入是种庄稼的好几倍,她感到很满足。

  周建告诉记者,仅蔬菜基地就解决了分水和红庙村的60多位留守老人就业,相当于一个小企业。仅6月份就支付村民工资9万多元,一年仅工资支出100多万元,还有10多万元的土地流转费,村民收入翻了好几倍。(记者 刘敏)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