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蚕区、养蚕大户积极实践效益蚕业 为全市蚕农致富树榜样
为了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传统茧丝绸产业积极探索转变发展方式,向适度规模化、创新多元化发展,提质增效助蚕农增收。重点蚕区、养蚕大户的积极实践为全市蚕农依靠栽桑养蚕脱贫致富树立了榜样。
一是规模化发展增收。黔江区地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该区结合实际进一步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据该区蚕业公司统计,2014年全区发种105920张、产茧76136担、收购总额1.38亿元,三项指标稳居全市第一。
黔江区濯水镇蒲花居委6组谢凤霞一家,通过土地流转种植桑园100亩,建设养蚕大棚25个、小蚕共育室1个,10年来不论行情好坏坚持养蚕,以科技为支撑、靠规模化养蚕致富。2014年全家养蚕250张,产茧9250公斤,远超出年产茧500公斤的大户标准,实现产值35万元、纯利润2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农户增收10万余元。
二是多元化发展致富。涪陵区为我市第二大蚕区,该区通过桑榨间作等多元化发展,稳步推进蚕桑生产。2014年全区发种76582张,产茧54087担,蚕农售茧收入8024万元,综合利用收入5600万元。在不良气候、病虫灾害和茧丝行情持续走低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蚕农减产不减收。
涪陵区百胜镇葛亮村蚕农康健福响应中央关于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号召,率先设立蚕桑家庭农场,推进产品多元化,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其家庭农场流转桑园470亩,引进果叶兼用优质桑品种,使用家蚕饲养新技术,建设小蚕共育室50平方米、大蚕饲养大棚200平方米、省力化蚕台30套。全年共育小蚕710张、饲养大蚕60张、产茧2320公斤、产桑葚1.51万公斤,试制桑叶茶250公斤,加工的桑葚干成功入驻当地重庆百货超市销售,全年总收入突破40万元。
来源:重庆市外经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