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蛮子洞竟是汉代崖墓 一口石棺重逾两吨(图)

12.03.2015  10:31
      璧山蛮子洞竟是汉代崖墓

  一口石棺重逾两吨

璧山区文庙内存放的汉代石棺。

汉代石棺上的浮雕清晰可见。 记者 崔力 摄

  喝茶下棋,谈天说地,如今璧山区的文庙,是当地老百姓休闲娱乐的一个好去处。但却少有人知,就在文庙之内,在当地文管所的仓库里,还静静地躺着10多口汉代石棺。

  当年,这批石棺在璧山崖墓中被发掘的时候,曾经震惊全国。1993年的《四川文物》撰文指出:八十年代璧山县发现的这么多汉代石棺,是继郭沫若先生30年代在重庆沙坪坝发现出土一口汉棺之后,在川东南的又一重大发现,其中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

  这批石棺,又是如何被发掘出来的?在发掘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故事发生?

  近日,记者走进第一口石棺出土原址。

  1、“蛮子洞里发现白花花的小钱

  日前,在璧山区文管所的仓库里,记者见到了这13口汉代石棺。原璧山县文管所所长陈安乐回忆了当年这些石棺发掘的过程。

  1986年初,为迎接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璧山县召开了各乡镇文化站长参加的动员会,安排先下去摸情况,搜集文物资料,准备上报。

  动员会开完没多久,当时的广普乡文化站站长毛德金就找到了陈安乐:“我在大石塔村的林子里有发现,那里的洞子里有东西,我用手电一照,好像有些白花花的小钱。

  “当时我们还不知道那就是崖墓,老百姓一般把它们称为蛮子洞。”陈安乐回忆说,在听了毛德金的汇报之后,他当即决定下去看一看。

  “我的天,哪里是什么小钱啊!洞子里面,搁着一口石棺。”毛德金之前所说的“白花花的小钱”,实际上是石棺棺盖上的石刻。在经过彻底的筛查之后,陈安乐他们发现,这个崖墓里,石棺的棺盖已经被毁坏,棺里仅存少量的骨骼。洞里除了这口无法搬动的石棺,就只有一些散落的五铢钱和陶俑陶片,“这样的情况说明,这个崖墓已经被盗过了,而且很可能被盗过多次。

  陈安乐马上向上级做了汇报。在此后的几个月内,广普乡又陆续发现了好几口类似的石棺。这些石棺,棺盖和棺身上多为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图腾、双阙、朱雀、主人、侍从、武士、鼓乐伎、杂伎等,造型优美,刻工精细。

  2、每一口石棺都重达两吨多

  在陈安乐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当时第一口石棺出土的现场——广普镇大石塔村的一片密林中。从乡村公路的一边斜插进去,林子里泥泞不堪,几乎无路可走,在林中靠近山崖的一侧,赫然凹着几个大洞,就是在这些洞里,曾经躺着汉代画像石棺。

  “将近30年了,这里几乎一点都没有变。”陈安乐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29年前。

  1986年3月,大石塔村发现的第一口汉代画像石棺要运到璧山县文化馆。周围乡镇的百姓都来看热闹,现场人山人海,广普乡武装部长不得不出动民兵维持现场秩序。

  “石棺太重了,光是一个盖子,就是1000多斤。而一口石棺重达两吨多。为此,我们专门请来了江津的脚夫。”陈安乐说,当时的江津脚夫很出名,“他们的号子吼得好,脚步之间的配合很默契,除了他们,很难把那么重的东西弄出来。

  当然,请好脚夫,价格也不便宜。24个江津脚夫,每个人的工钱是30块钱。在当时,这个人工费已经相当可观。

  就在这片难以下脚的密林里,脚夫们硬是凭借撬杠和绳索,把重达2吨多的石棺挪到公路上,然后搬运上车,运回当时的璧山县文化馆。“主要是16个人抬,剩下的在一边随时准备接替或者喊号子,那个场面太震撼了。”陈安乐说。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这些崖洞距离地面并不高。据推测,就算是在汉代,人们也完全可以凭借人力把这些庞然大物运进洞里。

  3、石棺文物等级尚待鉴定

  在大石塔村发掘出第一口汉代石棺之后,璧山又在此后几年中陆陆续续地发掘出10多口规模相近的汉代石棺,每一口,几乎都是这样搬运出来的。

  陈安乐老人几乎参与了每一次的发掘。“数量如此之多,至少证明了璧山远在汉代便是一个人口稠密、文化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郡县一级经济文化中心亦应在这里。

  2005年,这批石棺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口,被搬运到三峡博物馆收藏,供游客们参观。不过至今为止,这批汉代画像石棺还没有确定文物等级。据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批石棺文物价值极高,鉴定它们的文物等级,那是迟早的事情。

   小贴士

  广普镇距离璧山县城30多公里。目前县城没有直达广普镇的公车,需要坐车到丁家,然后再转车到广普镇。到达广普镇之后,距离大石塔村就只有10公里左右了,璧山第一口汉代画像石棺的发掘地,就在大石塔村的村边,至今保持着发掘时的原貌。本报记者 郑昆 通讯员 连宏宇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