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日,游人在梁平区合兴镇龙滩村“中国万亩名柚园”的柚子树林中拍照。特约摄影 刘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绿色产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此,黔江区农工委书记谢华说,他们深受鼓舞。10月20日,谢华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转型发展好产业。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辖区的邻鄂镇与湖北交界,这里曾因盛产煤炭“富甲一方”,全镇13个煤矿年产煤80万吨,每年税收高达1600万元,一度是黔江第一财政大镇,同时也带动5000多名村民下井挖煤,户均年收入10万多元。
“财富增加的代价就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邻鄂镇镇长周涛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当时的邻鄂尘土飞扬、地表水渗透、道路破损严重,“村庄、山林一片黑暗,被人称为‘黑色乡镇’。”
其实,邻鄂镇拥有的资源不仅仅是煤炭,全镇平均海拔1070米,夏天平均温度只有26℃左右。这些年,其他高山地区红红火火发展乡村旅游,引起了邻鄂人的思考。
靠山吃山,绿色发展,这次,邻鄂镇的产业转型靠的就是森林、空气。去年,邻鄂镇关掉了最后一批煤矿,引导村民和返乡农民工发展生态经济,聚集绿色财富,为村民打造脱贫致富的绿色“靠山”。
松林村村民胡维成一直在新疆种植水果,早前曾考虑过返乡发展,但家乡的漫天尘土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去年,胡维成听说村里转型发展乡村旅游,他便回到村里,流转300多亩土地,发展冬桃种植,还带动30多户农户近80余人种植樱桃、梨子、黄桃、脆红李,并搞起了乡村旅游。同是邻鄂人的简义相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到村里种植杭白菊、金丝皇菊、小黄菊等。
“真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煤矿关闭后,邻鄂镇昔日的黑山荒山上发展起了烤烟3300亩、马铃薯4000亩、高山蔬菜3000亩、菊花500亩、冬桃500亩、药材300亩等,森林覆盖率由2013年的54%增加到了现在的64%。同时,村里依托高山的森林、清凉资源发展起避暑旅游。
去年,邻鄂镇人均增收达1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00元,镇域经济总量一样在黔江处于领跑地位。周涛说:“从黑色变绿色,邻鄂人找到了新的经济支撑点。”
谢华告诉重庆日报记者,黔江地处武陵山地区,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转型发展绿色、生态,不破坏环境的产业。目前,黔江区农业产业已形成蚕桑、生猪、烤烟与脆红李、猕猴桃、羊肚菌“3+3”产业格局,接下来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借助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绿色产业、乡土文化等资源,全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域旅游,打造“武陵田园·黔江人家”乡村旅游品牌,努力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都市休闲农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倍感振奋。”10月20日,北碚区农工委书记刘清明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都市休闲农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北碚歇马镇虎头村地处缙云山腹地,交通不便,以前村民大都外出打工,1500多人的村子仅剩300多人,而且多是老人小孩。现在,该村依靠生态种养、乡村旅游等,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轻松挣了钱。
在虎头村近百亩的现代化蔬菜大棚里,重庆日报记者碰到了正在给土壤施肥的村民王长久。63岁的他,以前在外务工,家里的土地交给了亲戚种,没人愿种的时候就只有闲置。2012年,村里引入了一家农业企业,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王长久和其他村民将1200亩土地流转了出去。随后,他又回村到该企业上班,现在,王长久每月工资15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转租金,老王的收入较以前翻了一番还多。
该村通过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等现代农业,既带动了村民增收,还“孵化”出村里的其他产业。依托有机蔬菜种植等生态农业,该村又开始规划发展特色休闲观光旅游业,投资了打造集旅游观光、水果采摘为一体的虎头山林果园。自2014年开放以来,该园接待游客量从最初的每年几千人增加到现在每年6万多人。
虎头村仅是北碚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碚按照“调结构、拓功能、延链条”的发展思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生态、生活”融合的现代农业。截至目前,该区共建设农家乐200余家,农业公园、主题休闲园36个,标准化基地110个。今年以来,北碚休闲农业景区实现接待人数90.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886万元。
刘清明告诉重庆日报记者,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农旅融合、城乡融合发展,该区15个涉农镇街均已建立休闲农业示范点,走出了一条依托乡村、服务城市、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未来,该区将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继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完善道路、沟渠、游客服务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吸引市民下乡消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力争到2020年,全区新建农业主题休闲园20个,实现全年接待农业休闲游客200万人次以上,把北碚打造成为重庆都市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
引进龙头企业 带动农民增收
眼下,虽然距离长寿沙田柚成熟还有一个月时间,但预定工作早已开始。在长寿区石堰镇石安村,近700亩沙田柚已被订购了一半。村支部书记伍成强说,这多亏了引进的龙头企业带来了现代化的营销手段,让果农们足不出户就把柚子卖出去了,而且价格比以前高出一倍。
石安村发展沙田柚历史悠久,但由于销售渠道不多,柚子的价格飘忽不定。
“现代农业,必须得依靠现代的种植和营销手段。”伍成强说,他们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村民发展。
石安村选择的对象是澳凯农业公司。该公司落户石安村后,主要开展了3项工作:一是采用微生物发酵床技术进行自繁自养黑土猪,发酵床垫料转化为有机肥还田还土,用于果蔬尤其是柚子的种植,形成了“黑土猪—微生物发酵床技术—果蔬”的产业链条;二是结合当地老百姓的种植习惯,扩大红薯种植面积,建设粉条加工厂,并用薯渣养猪,又形成“红薯—粉条—薯渣—黑土猪—腊制品”的产业链条;三是着力打造澳凯生态园,推出休闲垂钓、观光采摘、开心农场、亲子农事体验等农旅结合项目,以此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几年的实践下来,收效相当明显。
首先,村里有了拳头农产品——澳凯公司建立的两条产业链,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广受市场欢迎的生态农产品,去年仅仅是黑土猪腊制品和红薯粉条就卖了500多万元。
其次,村民的土货不愁销了。“以前红薯挖出来后,要背到镇上去卖,价格也不高,实在卖不动了就只能让它烂在地里。自从澳凯农业公司发展起红薯粉条加工后,我种出的红薯就不愁销了,还要比以前多卖5分钱一斤。”石安村村民余小兵介绍,现在他一年要种50多亩红薯,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此外,周边农户种植的红薯还有500多亩,大多由澳凯农业公司的农产品加工厂和黑土猪养殖场消化掉了。
最后,村里的人气渐旺。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金秋时节,澳凯生态园的人气始终不减,大量城里人涌来,也促进了当地的消费,让果农们在家门口就把果子或其他农特产品卖出去了。
石安村的发展势头,让村支书伍成强很是高兴。他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给石安村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南:“我们将利用村里2000多亩特色水果产业为支撑,结合村内10公里的龙溪河自然风光,引进有实力的业主发展乡村旅游,帮助更多村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同时让村民与澳凯生态园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打造特色农事体验基地,让乡村旅游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吃上旅游饭 走上致富路
这几天,在气温已低至10℃的綦江区石壕镇万隆村,“党的十九大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已成为这个渝黔交界小山村的热词。“无论走到哪里,大家都在说:明年旅游还会更火。”村支书令狐克军高兴地对重庆日报记者说,靠发展乡村旅游,全村人均年收入3年共增加了1万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家对未来发展旅游更有信心了。
2014年前,万隆村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高寒地区小山村,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马铃薯等维生,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左右。不少青壮年劳动力为挣钱养家而外出打工,除了春节,一年四季村里都冷冷清清的。2014年,万隆村被列为市级贫困村。
缺乏支柱产业的万隆村,靠什么摆脱贫困?区里经过多方“会诊”发现,万隆有上万亩的高山草甸,森林覆盖率超过80%,夏季平均气温二十多摄氏度。借助这些资源优势,万隆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整修农房以适应旅游接待需要,扩宽、油化旅游公路,引进旅游公司打造花坝、李公坝等景点。
“这几年真是托了共产党的福,才让生活变得这么好。”曾是建卡贫困户的万学文指着不远处一幢两楼一底的小楼对重庆日报记者说。在开发万隆村的花坝旅游景区过程中,万学文通过D级危房改造,把漏雨的土墙房改成了可以接待游客的新楼房,吃起了旅游饭。今年夏天,他的农家乐营业收入达到七八万元。在万隆村,像这样的农家乐已从2014年的3家增加到现在的75家,相当于全村1/5的农户直接吃上了旅游饭。
村里的农业围绕旅游业来发展,带动了80%的村民脱贫致富。年过六旬的村民赵福庆体弱不能干重活,家里也没精力经营农家乐。但他把家里10亩地流转给村里的玉米种植大户,自己进农家乐打工,除土地流转收入外,每月还有1400元工资收入。
据统计,今年万隆村的旅游收入已近3000万元。通过发展旅游,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23万元。农民不仅富起来了,村风村貌也有了明显改善。
“昨天又有两户村民在找我说开农家乐的事。”令狐克军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让我们吃下了发展旅游的定心丸。”
(本版稿件由首席记者彭瑜,记者王亚同、颜安、罗芸,通讯员许先彬,实习生张潇予采写)
编辑: 赵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