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难道是体育大学?为何频出奥运健儿?上游打探背后的秘密!
近日,本次东京奥运会上,来自西南大学2018级博士研究生施廷懋获得跳水女子双人三米板金牌,2018级硕士研究生谌利军获得举重男子67公斤级金牌,2020级博士研究生赵帅获得跆拳道男子68公斤级铜牌,2020级硕士研究生廖秋云获得举重女子55公斤级银牌 ,目前一共获得了2金1银1铜的好成绩。
郭立亚和施廷懋
这样优异的结果让不少网友产生了诸多疑惑,“难道西南大学真是一所体育大学?”“西南大学为何能培养出如此多的奥运健儿?”……
为此,上游新闻记者联系上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郭立亚,从背后揭秘西南大学如何能成为培育奥运健儿的“沃土”?
几位奥运学子都是通过运动训练考入西大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在本届东京奥运会上,西南大学共有施廷懋、赵帅、谌利军、廖秋云、崔利宏共5位学子出征,其中施廷懋和赵帅是博士研究生,谌利军、廖秋云是硕士研究生,崔利宏是运动训练专业的本科生,本次获得了男子20公里竞走的P卡替补名额前往东京。
“这几位学生都是通过运动训练、单招考试考入西南大学进行学习的,包括赵帅、施廷懋。”郭立亚接受采访表示,在招生的时候,西大的教练和专业老师善于发现人才,在这些运动员还没有成为最顶尖或者最优秀运动员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些学生,然后动员他们报考西南大学。
赵帅回西南大学发言
郭立亚坦言,这几位学子当初考上西南大学时,并不是特别顶尖的运动员。比如施廷懋、赵帅,他们考入西南大学的时候,都在各个省市进行训练,相对说还是一般的运动员。“以赵帅为例,当初还是以陪练运动员的身份,考入西南大学的。”郭立亚说,他们考学校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而他们基本都是在西南大学学习一段时间以后,随着专项技术水平和文化修养提高后,在大赛中显现出优秀竞技水平,最后入选国家队,才到国家队进行训练。
培养奥运选手需要多方位的培养
“培养一位优秀的奥运选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期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培养。”郭立亚表示,西大主要在专业理论、文化科学知识方面,对这些学生进行培养,使他们全方位的素质能够得到提升。而专业技能方面,更多则是他们自己的专业队里,通过教练培养下不断成长起来的。
谌利军与其西南大学教练李靖文教授合影
郭立亚说,在培养方面,西大将运动训练专业作为特色,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训练,给他们更多的训练时间去从事专业训练,另外还有一些相关政策措施,让他们能够既保证专业训练,又保证文化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学习,真正实现体教融合培养人才的模式。
郭立亚说,这几个运动员现在都是国家队现役运动员,也是专业队的现役运动员,他们的学习方式是多元化的,在他们调整训练、比赛间隙、或者训练不太紧张的时候,会回到学校进行学习,如果训练比较紧张,比赛任务比较重的话,就通过在线学习。郭立亚说,西大也实行导师制,有对应的相关专业老师在学业上随时对他们进行辅导。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3到6年弹性制的学制。
西大在体育竞赛方面排在全国前列
郭立亚还提到,在训练或者培养方式上面,西南大学领导比较重视体育学科的发展,其中体育学院的运动训练专业也是学校的特色专业,目前体育学院有几十只代表队。
另外,西大的老师在相关项目上都是非常优秀、专业能力非常强的。有的老师还是国际裁判,有的老师经常带队出去比赛,这也让他们有了“识才”的本领。
郭立亚还表示,西大特别注重具有潜力的优秀运动员学生的培养,把体育竞赛作为特色。无论是在国际,国内的各种比赛,西大都积极打造各个项目的运动,在体育竞赛方面的排名,西南大学多次排在全国600多所高校的前列。
上游新闻记者 付迪西 实习生 王迎恒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