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附中校友忆青葱岁月:师生一边上课一边种菜
昨日,重回母校参加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的老毕业生们十分兴奋。
傅小田在母校百年庆典上发言。
“变化太大了,差不多十年没回来了,但记忆都在。”昨天,西大附中百年校庆庆典上,凤凰卫视主持人傅小田感慨地说。这个土生土长的重庆妹子,中学6年的学习生涯都在这里度过。
“以前操场没有那么高,在低洼地,操场周围的矮房子也都拆掉了。”1996年到2002年,傅小田的初中、高中都在这里度过。“虽然有近10年没回来了,但刚刚在庆典上,遇到好多当年教我的老师,也都能喊出名字。”傅小田说。
傅小田在中学时期就是文艺骨干,“你看,以前是在这块,我们开的第一届校园双语演讲,我做了主持。”在傅小田的心里,西大附中是颇有民族风的,“在记忆里,学校有好多旧式老建筑,还有一公一母的大梧桐,漂亮极了。”这次回来,学校的教学楼普遍高了一头,“更现代化了,也有一些老建筑,感觉更融合了。”
如今,傅小田主持风云对话栏目,对象都是全球重量级人物,但在这所学校里的时光和人事总让她念念不忘。“学校很关注学生的专长。”小田一直是学校广播站的中坚力量,后来,在读研究生时,学校又让她回校做教育实践,“教学氛围是轻松积极的,作为一个西大附中人,很自豪。”
昨日,于1914年创办的西南大学附属中学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五千余名校友从世界各地回到北碚,见证母校辉煌的一刻。百年来,数万名学生曾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这所学校的人和物,又给他们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来听听校友们的故事。
峥嵘岁月
师生一边上课一边挑粪种菜
昨天上午,67岁的吴孝永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在志愿者的指引下,他很快找到了“组织”。吴孝永是西大附中1966级四班的校友,属于“老三届”。
“几十年过去了,三十个同班同学还能聚到一起真的不容易。”吴孝永班上有46人,有4人已离世,其他没来参加校庆的同学基本都在国外。
为了再看一眼母校,吴孝永的同班同学周渝专程从新疆赶回来。学校变化之大,让周渝感慨万千。站在塑胶跑道上,周渝朝着运动场的方向用手指指了一圈说:“我们读书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菜地,每周要上劳动课,全校的学生都要挑粪种菜。”
当时这片菜地占地50亩左右,给学校减轻了蔬菜供给的压力。那时,有些学校因蔬菜供给不足,出现了学生水肿的情况。回忆至此,吴孝永似又回到了当年,那时,校长陈洪带着全校师生一起种菜。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要去食堂帮忙做饭,做好饭后,每八个人围着一张桌子站着吃饭。
难忘师恩
老师尽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年年专业第一、曾获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奖的1978级校友古瑜在西大附中度过了6年的中学时光。
有件事情,古瑜一直“惦记”着。教高中化学的余老师有一次给全班出了一道难题,因为很难,余老师许诺谁做出这道题来,他奖励一只自家养的鸡。
那个年代,物资仍然相当匮乏,鸡肉的诱惑非常大。为了这个让人想着就口水长流的奖品,古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非常复杂而繁琐的方法,总算是把这道题给做了出来。但余老师的评价是:答案是对的,可以有更简单的方法。
之后,对于奖品的事情余老师却只字未提。“这么多年了,估计余老师完全忘了当初的许诺,而我却对那只应该属于我的鸡念念不忘。”古瑜说,念念不忘的,其实早已不是那只鸡,而是老师的心血,是老师如何绞尽脑汁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
丰富课程
劳作纳入学生的成绩报告表
昨日,重庆晨报记者在西大附中校史馆看到一张1927年的学生成绩报告表。当时的西大附中,学生要进行学科训练和精神训练。其中,学科训练涵盖13门学科,包括公民、国文、算学、教育概论、生理卫生、劳作等。
早在建国以前,西大附中的课余活动就十分丰富。1949级校友欧阳瑾在这里读书时,学校就有话剧社、京剧社、合唱团、钢琴班、绘画、刺绣等,吸引了许多同学参加,而且都出了成绩。“我们一个纯粹的女子中学,排出了《万世师表》、《雷雨》等大型话剧,排出了许多昆剧、京剧折子戏,排出了大型音乐会,合唱、器乐演奏、独唱、重唱都有,其中有的还面向社会进行公演。”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欧阳瑾很是自豪。
全家四代都曾在西大附中求过学的代宇1982年回到学校任教,单从数学科目来说,他刚当老师那会没有统计、微积分等知识。他说,那时的学生学的内容要少一些,但对知识的掌握要求得更深;现在的学生学的内容多,但深度不及过去。
(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