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到2030年 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 培养体系更加健全
近日,我市制定了《重庆市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计划到2030年,全市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地方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的能力显著增强。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以医教协同为主导的全市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逐步完善,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和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稳妥推进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全科、儿科、精神科等紧缺人才培养得到加强,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康复、医学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协调发展,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建设需要。
《实施方案》提出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医学教育体系健全计划。二是医学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三是人才培养结构优化计划。四是人才激励机制完善计划。
一、如何健全完善医教协同育人机制?
为加强医教协同育人功能,着力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使用联动机制,实现医改教改良性互动,实现培养与激励使用的紧密衔接。《实施方案》提出加强组织实施,建立由市政府统筹,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其他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医学教育工作机制。
二、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市将进一步完善中职、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体系,把好入口关,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在我市全部采取一本批次招生,不分批次招生的省(区、市),尽可能在提前批录取。支持专科提前批次录取。积极争取中央部属院校扩大本科医学类专业在重庆的招生规模。把好过程关,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内容等,不断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三、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我市将制定卫生与健康人才培养规划,加强全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病理、老年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等紧缺人才培养。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等方式,多途径培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探索实行“县管乡用”(县医院聘用管理、乡镇卫生院使用)的用人管理制度。加强中医药高水平人才培养,完善国医大师、名中医药专家、基层传承工作室,落实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市级名中医师承项目。
四、采取哪些人才激励办法?
我市将建立更加完善的薪酬制度,做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绩效工资内部考核办法。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放宽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招聘限制,可按规定采取考察方式公开招聘。健全医疗卫生人才评聘办法,比如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者,可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考试合格的直接取得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对“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不占各地高级岗位比例等。
本报记者 顾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