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解密原驻上海领事馆部分历史档案反映二战后上海人口和文化多元化情况
根据美国国家档案解密中心对库存档案逐步解密开放的规定,从2012年9月开始,该中心开始对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的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的档案进行审查。之所以选择美国驻上海领事馆档案作为重点数字化解密对象,主要原因之一是上海人口流动性大,具有典型的文化多样性。根据上海领事馆档案解密计划,近日,该中心从约1300个移民申请案例中遴选出113个案例,对外公布了一批已完成数字化的解密档案。此次网上公布的仅为6.5立方英尺(档案盒体积)美国驻上海领事馆档案中的一小部分。该中心表示,随着美国驻上海领事馆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逐步完成,将定期在网上更新内容。另外,为方便利用者查阅,该中心提供了按申请者姓名查询的网上索引工具,并以上海难民档案为主题词列出了有类似馆藏的图书馆和保管机构的链接。
二战后,美国驻上海领事馆重新开放。签证官与美国驻各国大使馆、领事馆、派出机构以及众多美国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协调,如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联合国难民署前身)、美国犹太人联合分配委员会等。这些组织协助难民返回原籍国,或移民到其他国家,他们还为难民提供资金支持、交通援助,并试图使难民与家人团聚。
在1946年至1951年期间,该馆签证处保存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公民、无国籍人士、犹太人聚居区移民的签证申请记录。有的申请者是为了逃离俄国内战,有的是为躲避纳粹迫害从波兰和德国来到上海的难民,还有的是世代居住在上海的移民家庭。签证处的工作人员负责对申请者进行当面审核,收集他们的背景信息,对申请者的身份做可信度调查,从而确保这些申请者符合《1924年移民法案》《1948年流离失所者法案》及该法案1950年的修订案。
签证处签证和护照申请记录等档案文件,构成了每位申请者的案例。每份案例中的档案数量多少不一,有的包括签证申请、关于申请人历史情况调查的总结报告及备忘录;有的可能仅有一张索引卡或登记有个人姓名的交叉引用表;有的则包括签证申请表、申请人及家人的照片、给签证官或领事关于个人申请的信件、拒绝申请的回信、身份证明、经济担保书、个人小传或简历、内部背景调查备忘录、申请者接受面签时签证官记下的便笺等。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的档案中还有一些特定主题的档案,比如关于官方信函、关于政策的实施和影响申请人不同因素的规定和讨论等。
这些档案详细记载了影响移民申请的因素,还有美国领事馆、大使馆以及非政府援助机构关于申请者体检、签证欺诈、非法偷渡等问题的处理情况。举例来说,一些通过体检的申请者被证明身体健康,一些未通过的人则会采取极端的做法,比如偷偷登上驶往目的地的船,或者支付高额的报酬换取虚假的移民签证,还有一些人因害怕政治报复而放弃公民身份,由于缺少外交证明材料,他们则通过宣誓的形式,以宣誓书作为护照的替代品,从而入境。这是1948年5月上海波兰人协会的一份信件档案中记述的真实案例。
这些案例中不同类型的签证申请,从侧面体现出当时上海人口的多元化。比如,有的申请永久移民签证,有的申请中转美国领土和美国旅游签证,还有美国居民申请护照的登记。这些申请者的国籍也是多样的,苏联、俄罗斯、德国、波兰、乌克兰、捷克、亚美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法国、葡萄牙、匈牙利、西班牙、中国、日本、菲律宾、英国,还有日裔美国人、美国本土人等。根据档案显示,申请者被划分为无国籍者、流离失所者、难民、侨民、外国公民几类。一般来说,每个申请者的签证申请和调查总结都包含以下重要信息:签证种类和优先配额、宗教信仰、出生地和出生日期、姓氏和住址、职业、在上海安置地或收容所的名称。
个人信件和证明材料记述了发生在每个申请者身上的故事,其朋友、邻居、雇主对申请人的担保,匿名者发给签证官关于特定申请人存在潜在危险的警告,以及申请者如何到达上海等签证信息,反映出不同申请者二战前及战后动荡的生活状况。有的申请人于1938年夏从波兰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到达上海;旅居哈尔滨的第一代白俄人在20世纪初搬到上海……他们之中有夫妻、学生、单亲家庭、单身汉和大兵娘子(美国军人在国外服役期间娶的外国妇女)、寡妇和鳏夫。他们出生或生活在里加、明斯克、布雷斯劳、符拉迪沃斯托克、柏林、华沙、旅顺(大连)、维尔纽斯等地,还有出生在哈尔滨或天津有俄罗斯血统的中国人。
此次公布的美国驻上海领事馆档案披露了大量反映二战后各国人士在上海日常生活的细节。有些申请者住在上海当时熙华德路或爱尔考克路的难民营;有的在兆丰路的拘留营留宿;一些俄罗斯申请者在日本占领期间未迁走,住在亚尔培路或霞飞路的基督教青年会的公寓里;有些夫妇在日军占领期间被迫分离,一方留在指定区域,而另一方则留在原法租界;那些在圣尼古拉东正教堂结婚的夫妇,都是白俄移民委员会、俄罗斯商会、中欧犹太人公共协会、上海德裔犹太人公共协会、法国俱乐部的成员。当时,在难民营和拘留营各种纠纷时有发生,黑市交易、签证欺诈、毒品买卖、间谍案等等,一些罪犯被捕后,遭到监禁或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