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认定,江津人熊正心是南昌起义参加者
△熊正心留法照片
近日,1979年曾在重庆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中文系求学、现在成都工作的黄兴棣先生,转给重庆晨报记者一纸由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出具的证明:认定其岳父的父亲——重庆江津人熊正心是南昌起义参加者。
我们以此为据,溯源而上,揭开一段尘封已久的史实,寻找南昌起义的重庆籍失踪者,还原横跨成渝两地一个革命家族的红色往事。熊正心先后旅法旅俄、参加南昌起义,其生涯交织着周恩来、朱德、聂荣臻、张国焘、军统大特务余增生(余乐醒)等著名人物和勤工俭学、莫斯科、起义、南方局、地下党、牺牲等革命年代的标志性元素。
别人的检讨成他参与起义的证明
这份盖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大红公章、名为《关于熊正心的情况说明》的证明,是一份措词稳重、行文有据的公文:
根据《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7-1928》其中《余增生给周恩来的信——汕头失败后出走的经过及对徐光英处分的陈述》(1927年12月22日)一文的回忆:“……在出走之第二天(十月五日)的途中,还遇着落伍害病衣学生服之邱少元兄,及由被俘虏逃出衣便服之熊正心和刘副官长,并兄之部兵等十余人,多半便服,”又“(7)结论,此次出走,手续上有错误,不应将金器带走,愿接受学校的处罚,详细经过已说在上面,完全是事实,并未假装半点,将来陈烈、李本初、蔡鸿干、邱少元,熊正心、刘副官等,兄总可会到一二而询之。”
《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7-1928》由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于1982年12月编辑出版,属原始档案汇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此文所描述之情形,基本可认定熊正心属于南昌起义参加者之一。
在此之前,成渝两地熊正心的所有后人,几十年来一直都知道熊正心参加过南昌起义,但这仅仅是家族记忆,苦于没有史料书证和人证。今年八一建军节时,成都一家报纸发文寻找南昌起义川籍参加者线索。黄兴棣说:“我就打电话说我们的爷爷参加过南昌起义,报社说,要有直接的材料证明才行。我们就去四川省图书馆找,结果就找到了中央档案馆与广东档案馆的那个历史文件汇编,找到了余增生的那封信。”
余增生写给周恩来的那封信成了证明的关键,那么余增生是何许人也?据覃业程《千里转战——朱德南昌起义军余部纪实》一书的《敌我主要兵力编制》查证,写此信时余增生在南昌起义军中任第11军(叶挺任军长、聂荣臻任党代表)第25师第73团团指导员,下辖1200人。
据《文史天地》2012年09期金志宇《余乐醒——从革命先锋到军统特务导师》一文考证:湖南醴陵人余增生和李富春同船赴法勤工俭学,是周恩来之后共青团旅欧支部的负责人之一,叶挺独立团的中共总支书记,林彪的救命恩人,也是中国第一家汽车专门学校的创办人,戴笠复兴社核心骨干。他还是沈醉的姐夫,是沈醉从事特务工作的带路人,也是军统特务训练机构的实际主持者。
1927年8月1日之后,南昌起义军转战至广东潮汕一带,在揭阳市惠来县,部队溃散,余增生私拿部队军需黄金出逃。1927年12月22日余增生写给周恩来的这封信,既是汇报“汕头失败后的出走经过”,实际上也是一封检讨信,他在信中承认“此次出走,手续上有错误,不应将金器带走,愿接受学校(余增生是黄埔兼职教官)的处罚”。但这封信后,他从此脱党,后加入军统,所以一些党史资料上其名往往和“后叛变”这三字绑定。
这封信有三处提到熊正心。第一处:“…在出走之第二天(十月五日)的途中,还遇着落伍害病衣学生服之邱少元兄,及由被俘虏逃出衣便服之熊正心和刘副官长,并兄之部兵等十余人,多半便服,将来可问他们的。”第二处是:“在可超家出走时,弟只一百六十元(因途中给熊正心和刘副官长各五元)之上海钞票(交通银行的)及几件汗衣外,别无他物。”第三处:“此次出走,手续上有错误,不应将金银器带走,愿接受学校的处罚,详细经过已说在上面,完全是事实,并未装假半点。将来陈烈、李本初、蔡鸿干、邱少元、熊正心、刘副官长等,兄总可会到一二而询之。”
有意思的是,余增生在信中把战友熊正心当成证人忆及,想不到90年后,他这篇检讨,也成了熊正心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唯一证明。
南昌起义后在周恩来手下工作
熊正心牺牲太早,作为熊正心的二孙女婿,黄兴棣最初对家族中这个传奇人物一无所知。他1983年7月从西师中文系毕业后回到成都,岳父的母亲郎明钦生病住院,他就在成都华西医院陪守她半个月直到去世。“老婆婆去世后,举行追悼会,我发现有朱德夫人康克清和当时四川省委书记杨超送的花圈,我好奇,就问他们:奶奶是啥子人哟?咋个会这么多大人物送花圈呢?然后,1983年12月23日《四川日报》刊登了郎明钦逝世的消息,我才晓得奶奶是一个早期的革命者。但家头的人说,爷爷更厉害,然后把爷爷的事讲给我听。”
从此,他才听到熊正心的故事。“我岳父熊明申是熊正心的大儿子,这么多年我反反复复听岳父讲,耳朵都听起茧巴了。熊正心当年从江津出发,参加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呆了两年入了党,然后党组织派他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郎明钦是石柱人,四川省委也把她派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两人好上了,就结了婚。都在一个班,也在一个党小组,属于一个支部,支部成员里面有朱德。1926年朱德他们先回国,熊正心他们1927年回国。当时蒋介石已经开始在上海大屠杀了,他们就向武汉转移,大儿子熊明申刚刚生下来就上船,同住一个船舱的是张国焘的夫人,她看见郎明钦刚生了小孩没营养,就船头船尾、船上船下到处去找,好不容易找到一只鸡,买下来炖给郎明钦吃。到了武汉,熊正心任工人纠察队负责人,后来党中央又通知他到九江开会,决定要举行南昌起义。”
起义之后,有些人失散,有些被俘虏,但最终逃了出来。“熊正心也是逃出来的,在动乱的年代,短时间被俘虏又跑出来的人很多,跑出来又继续战斗,随起义部队一起辗转广东汕头一带,有一支跟朱德、彭德怀到井冈山去找毛泽东。熊正心去找周恩来,在广州上了一首法国船,法国水兵查到他没船票,准备把他扔到海里去,好在船上另外的共产党人晓得了,才凑钱帮他补了一张票。到上海后,他一直在周恩来手下做地下工作。我岳父去年去世前,这些事情每年都要摆很多次,都是他的妈妈给他讲的。”
据郎明钦讲述:在上海,经常看到一个很英俊的陌生年轻人到家里来,每次一来就和丈夫躲到厨房谈很久的话。来的次数多了,郎明钦就问:这个人到底是哪个嘛?熊正心告诉她,这就是周恩来。熊正心还提醒她,如果有人问起,就说他是我们娃儿的舅舅。
熊正心在周恩来手下工作到1930年,白色恐怖更加严峻,他南昌起义负的伤还没养好,组织上决定让他回老家养伤。“1930年,他就带着熊明钦回到了老家江津,在小学里面教书,国民党的人两次杀他:第一次派兵把学校包围了,但是校长或一个有名望的人,把他保下来了,第二次就被害死了,才45岁。”
跟邓小平同船去法国留学
△1927年,熊正心、郎明钦夫妇和大儿子熊明申在上海
在熊正心的老家江津,中共江津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宗明告诉记者:“熊正心作为我们江津历史上和聂荣臻同代的留法勤工俭学先行者,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很早就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党史研究室编研科长钟治德递过一本他著的《冉钧传》,江津人冉钧是跟潼南人杨闇公同辈的先驱者和烈士,没有同年同月生,但是同年同月死,都牺牲于1927年“三三一”惨案。他翻到135页说:“为了写这本书,我们去四川文史馆查史料才晓得,到1921年12月,我们江津留法人数43名,巴县还要多点,江津是第二多。1920年第一批名单里有熊正心,他是和冉钧、邓小平同船去的。熊正心去法国后,就一直是周恩来身边的人了”。
但在1997年之前,他们还不晓得熊正心回国后还参加过南昌起义。熊正心作为南昌起义参加者进入党史研究的视野,全靠熊正心外甥、当时江津县政协代表邹弘仁的一份提案,建议收集整理旅法游俄地下共产党员熊正心文史史料,提案于1997年7月16日提交给江津县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所以,1997年江津党史界、方志界开始晓得熊正心参加过南昌起义了,就是因为邹弘仁提案,他要求给熊正心正个名,当时江津县委就责成党史研究室对熊正心进行追踪,就追踪到了四川文史馆,找到了郎明钦,然后形成了一份材料。”
中共江津市委党史研究室1997年7月9日形成的这份《熊正心同志简历》,主要来自于郎明钦的口述回忆,其中南昌起义和上海地下工作情况是前所未有的新史料:“在汪精卫大肆屠杀的时候,周恩来亲口告诉熊正心去九江开会,接着随周恩来去南昌参加武装起义,他负责起义军的给养后勤工作。后到广州争取建立革命根据地时作战受伤,组织将他抢救转移到上海。”“熊正心到上海后,从事地下革命斗争。主要任务是给周恩来做秘密联络工作。夫妻和一个儿子(熊明申)住在一起,党组织指示把他家作为秘密联络站,周恩来就以我们儿子舅舅的名义来联络站布置工作(原文如此,郎明钦的直接引语)。一些党内文件也由周恩来同志交给熊正心,再由他转递给有关同志。”
最后还谈到了熊正心的结局:“在艰苦斗争环境中,熊正心的弹伤恶化。1930年遵照党的指示,夫妻二人转移到四川,以教学为掩护,进行革命工作,熊正心边工作边治病,1940年春,熊正心在治疗过程中被敌人下毒杀害。江津解放后,夫人郎明钦向人民政府报告了此事,凶手被缉拿归案,在押送途中畏罪投河自尽。”
钟治德说:“南昌起义参加人员的认证非常难,熊正心是因为内部关系很好的兄弟们通信出现真名字,才认证了。当时都用的化名,包括我们查到的周恩来,他用的是搞地下工作时的化名伍豪,朱德用的是王楷。”
从国外带回的照片仅剩残迹
黄兴棣和钟治德都不约而同给记者提供了邹弘仁的电话,我们在党史办给他打过去,电话那边一个中气很足的老爷子非常热情:“快点来!快点来!我住在夏坝五福街渡口码头,老街走完,河边,有一棵大黄桷树,就是我家。”
驱车40分钟后,我们进入一个老镇曲折的街巷,在尽头老黄桷树边,一幢宽敞的三层楼房在綦江河边台地上临河排开,河湾水面宽阔,远山层叠如黛,一对白鹭轻舒双翅滑过河面,一条过河船从门前街沿下的野渡启动,划向对岸。邹弘仁一双粗大的手握上来:“这几天涨水了,河头有点浑,平时硬是湛蓝蓝的哟”。
邹弘仁属于那种耕读传家的人士,在他身上,我们多少可以看到一点当年熊正心的风采。此时的河湾、远山和田野的轮廓,和当年熊正心视野中的景观差别不大,但当年乡关如画,熊正心和他的留法伙伴聂荣臻、周恩来那一代革命青年“大江歌罢掉头东”,毫无留恋。
我们见到了1997年那份已经发黄的提案原稿、2015年重修的杜市《熊氏族谱》和一本2016年国庆节杜市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做序的读物《杜市掌纹》,其中“乡贤才俊”13席,熊家翁媳熊光勋和郎明钦占了两席,奇怪的是没有熊正心的席位。
熊正心在《熊氏族谱》中的记载为“光勋之子,正心公,号伯琴,生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十一月二十四辰时斑竹林,曾游法十年”。光勋即熊正心之父,《杜市掌纹》有其小传:“熊相周,字光勋,杜市镇斑竹林,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曾受教于熊春圃,后在几江拜入陈春台门下,进修国学。光绪31年(1905),废科举,倡新学,归家继承父业,在斑竹林住宅设馆教学,兴办竹溪补习学校,自号‘竹溪退士’。办学影响大,在津綦巴一带较有名气。擅长书法,专攻颜氏墨帖,常作诗词文章自娱,以名己志。做《募修响滩河桥序》,乡人皆熟。”
在族人记忆中,光勋是个秀才。邹弘仁说:“我外公肚里有墨水。当时废科举、兴新学,我外公不能考举人,就没出路了。读书人的穷途末路就是去教书,我大舅就是在他手头读的,我母亲在侧边听,耳闻目染。”
邹弘仁的母亲是熊正心的二妹,熊家四儿三女。“我出生头一年,大舅就去世了。我常年累月听我母亲摆我大舅,他留法留俄,勤工俭学,跟邓小平、周恩来一起回国参加革命。有一阵白天他不敢落屋,在山上草草笼中藏起,晚上天黑才落屋。我大舅经常给外公外婆摆朱德毛泽东的事情,还叫熊家‘捐粮十担,资助他们’。”
现在家里唯一留下的熊正心印记,是一楼临河卧室雕花老衣柜门后,他当年从外国带回来的照片残迹,一张依稀可见“江津县…职业…同学合影…廿八年七月”题字的半边照片,七个穿着童子军西式短裤的少年。其他照片或画片只剩下边框的痕迹。
“总共13张照片,都是我大舅带回来的。后来造反派抄家,我妈妈就把这些照片贴这个衣柜门背后,是为了藏起来,这是我母亲陪嫁的柜子和床。但他们还是翻到了,就全撕了。”
解放后熊正心的家人被关照
△熊正心外甥邹弘仁近照
《熊氏族谱》中熊正心的婚配记录有二条:“邹氏,生一子明怀”;“郎氏,字明钦,石柱县沿溪场人,生子明申、明渝、明泉、明禹。”关于原配邹氏,名字已无考,是熊正心留学之前结的婚。父母之命,媒灼之言。革命者熊正心是怎么处理有两个老婆这件事的呢?“我第二个大舅娘郎明钦是大家闺秀,再加上是留俄学生,她啷个会当小?基于这种情况,我大舅就隐瞒了婚史。要回江津老家了,屋头我的第一个大舅娘马上就要现形了,我大舅憋急了,才跟她谈了实话。郎明钦当时听了就不依教,大舅只好说:算了算了,你不要说了,我回去以后写封休书,两人这才回到老家。”
原配邹氏嫁到熊家,从花轿一落地就开始受气。“因为,据介绍人说龙登坪邹和顺那个女儿太漂亮啦!小脚小得很。结果花轿抬起来,盖头搭起看不到脸,但看到脚了,哎呀,好像是个大脚板,大舅心头就开始起疑问。后来入洞房一揭盖头,传说的新媳妇非常漂亮,结果是非常不漂亮,我大舅嗡地一声就哭起了!”
这时,本来有新思想的熊光勋向来是反对娶小纳妾的,这下反而对儿子宣布了新政策。“我外公对大舅说,你别哭了,我网开一面。你这个媳妇娶都娶了,我也没有办法给你退回去,以后你自己去讨个小。我外婆也说了一句话,就跟我前头这个大舅娘谈的:算了,我们不把你退转去,反正粗布衣裳有你穿,糙米饭有你吃,三斤半的锄头有你挖。我这个大舅娘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面生活。幸好她后头生了一个儿,否则她就投河自杀了。”
邹氏生个儿出来,取名叫熊明怀,相貌也像熊正心。“明怀发蒙读书,天资聪明,过目不忘。从幼稚园一直读到当时的政法大学毕业,24岁调任西康省政府民政科科员,与同事胡秉杨结婚,生了儿子熊天灿。解放前,明怀可以去台湾,但他没去,说妈妈这一辈子命太苦了,要回家尽孝,结果一回江津就被整了。天灿只好跟到我妈妈长大,一直是农民,现已古稀,还住在解放前的土坯房子里。熊正心的墓也在斑竹林,也破破败败的了。”
郎明钦那边的四个娃儿情况怎样呢?黄兴棣说:“老大明申、老二明渝、老三明泉都是男娃娃,老四是女儿。解放后,刘伯承、邓小平一进入重庆,郎明钦就找到邓小平,把老大明申(就是我的岳父)安排在西南交通部工作;老二明渝在重庆第三人民医院上班;老三明泉在北京外语学院学的是印度语,毕业后参加中印自卫反击战,战后留在边境城市亚东。郎明钦看到自己的么儿孤苦零丁的在边疆,就给周恩来写信,把老三调到了北京公安部工作,现在老三和老三的儿孙,都是公安部的正式员工。老四是个女儿,安排在外贸部工作。周恩来、邓小平很念旧,解放后很关照烈士熊正心的家人”。
参加南昌起义的有19个重庆人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部主任肖燕燕从江西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到馆里工作。30年来,她一直从事南昌起义史学研究,搜集整理参加起义人员的名录是其中最艰难的部分。我们对她进行了电话采访。她说:“对参加者的认定,采用多方认证的方式:亲友回忆、战友证明、史料记载和地方党史办的研究。这次对熊正心的认定,也是综合多方证据,其中余增生写给周恩来那封信是铁证。”
△2017年9月14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出具的证明
2017年7月28日,经过修缮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重新开馆,名录墙上镌刻着1042名起义参加者的名字,而当年南昌起义参加者号称三万,实际2.3万,经过几十年的寻找,只找到了1046人,其中四人还只知其姓,不知其名。随着时间推移,每年征集到的名单越来越少。
2009年,肖燕燕对1026名南昌起义参加者的地域分布、基本构成进行了分析,其中国际友人7人:苏联人2人,朝鲜人3人,越南人2人;中国参加者1019人,全国各省都有。湖南211人,最多,都是贺龙带过来的,其次是江西、广东、湖北。四川76人(不包含熊正心),排在第五。
四川籍人中,如果按直辖后的重庆区划来分,从刘伯承、聂荣臻到最新认证的熊正心,迄今为止共有19人(南昌八一馆对熊正心的认证时间是2017年9月14日)。黄兴棣说:“八一馆里面的名录墙,还没有熊正心的名字,他们是五年刻一次,可能要2022年才刻上去。”
大舅熊正心从小就是邹弘仁的偶像:“据我母亲说,我大舅不管做什么事都很得行,石匠木匠泥水匠样样会,他甚至还会编篾货,上面还要打英文。”邹弘仁和黄兴棣还没见过面,但邹弘仁的“提案”和黄兴棣今年找到的书信,双双把熊正心的名字送入南昌英烈名录,在家族中功不可没。作为江津诗词协会的会员,邹弘仁早就把《挽舅父》一诗发给“兴棣贤婿,共同缅怀先烈,增进浓浓亲情”。诗曰:英年壮志系河殇,抛妻别子度重洋。旅法旅俄寻真谛,救国救民于异邦。南昌举旗燃火种,武汉上海紧跟党。壮士血染军魂旗,正心英名永留芳。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马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