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峡文化绵延相传焕发新魅力

25.05.2016  09:43

  “山上巴城子,山下巴江水”,雄奇秀丽的长江三峡孕育了丰富厚重的文化,留下了灿若星河的历史遗存。这里山川壮丽秀美,自然生态优美和谐,山水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文化独特神奇。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年初视察重庆时,就对历史上描写长江三峡风光的诗句信手拈来。他强调,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站在长江上游,重庆要推动长江经济带持续健康发展,就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传承好历史文化,把蕴含着中国文化山水精神的三峡文化传承下去,将民族文化的记忆留存下来。

  文明总是起源于河畔,传承往往从大江开始。让三峡文化绵延相传,就要充分把握长江三峡的文化底蕴,认识到保护、传承好历史文脉的重要性。在长江流域三峡库区,三峡的险秀、巫山的云雨等,是千百年来被世人传颂的壮丽美景,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壮美诗篇;忠县白公祠、石宝寨、奉节白帝城等大量文物遗迹及古镇、古村落,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和历史;川江号子、彩莲船、巫舞、川东竹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形成了丰富厚实的三峡民俗文化。这些自然风景、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既是人们的情感所寄,更是历史的传承和文明的载体。

  让三峡文化绵延相传,我们就要保留住这些历史的根脉,传承文明的记忆,对三峡的自然风物、历史文化、文物遗存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对文化保护、传承多一份坚守之情。自然生态和历史文脉是一个地域的灵魂,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先天禀赋和独特气质。这些宝贵的东西往往破坏容易恢复难。重庆要挖掘、保护、利用、弘扬好三峡文化,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多算文化保护、传承的大账,不计较一时一地的经济小账,增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加强文化整理和研究,保护好传统风貌,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乡风貌中,让长江经济带的文明源远流长,不断增强重庆这座美丽山水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三峡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先祖们留下的财富,也是可供挖掘的宝贵资源。让三峡文化绵延相传,还可以将三峡的自然、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对接起来,让这些自然风光、文化遗存转变成旅游资源,使三峡文化成为拉动旅游的强劲动力。要盘活三峡文化资源,就要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保护生态、挖掘文化,完善设施、提升服务,通过大力发展自然山水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等,着力推进以巫山为中心的巫山—奉节—巫溪旅游板块发展,从而全面提升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带动人民增收致富。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传承才能更好创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只有留住文化的根脉,传承文明的精神,把三峡文化保护与传承好,让更多的自然、历史文化珍存活起来,使三峡文化绵延相传焕发新魅力,长江文明的薪火方能传之久远。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