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科技成果“活”起来?重庆代表这样看
全国人大代表杨帆。记者 梅垠 摄
全国人大代表周绪红。记者 梅垠 摄
全国人大代表郭向东。记者 梅垠 摄
访谈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技术评估转移与服务中心主任 杨帆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绪红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工商联副主席 郭向东
话题一:科研“闭门造车”?
企业说:科研成果不对“胃口”;科研机构说:科研成果市场难觅。有人还说,科研机构“闭门造车”,与市场脱节。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5日下午,在重庆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杨帆提出了她酝酿很久的一份建议——《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运用的建议》。
因为长期从事科研工作,杨帆对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难题体会很深。建议中,她明确提出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存在“两张皮”问题。
她说:“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或是成果转化缺乏路径,或是与市场需求不符,于是出现了有的科研机构‘说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没什么’的尴尬。”
为什么会这样?
杨帆的解释是——
“科研机构在项目立项时缺乏市场导向,对市场实际需求的调查和了解不够。在实践中,科研项目立项前对市场评估不足,对市场主体的需求分析不透。同时,市场主体向科研机构传递需求信息也缺乏有效渠道。”
于是,一道无形“壁垒”在科研机构与市场需求间形成。“打开‘闭门造车’的‘门’,消除‘壁垒’,是提高成果转化效率要迈出的重要步子。”杨帆说。
周绪红对此有自己的分析。他认为,站在大学的角度,要从两方面认识这个问题。
“科研项目和学科设置,有应用和非应用型之分。前者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市场主体,提高成果转化效率;而后者就应侧重于基础性科学研究,虽与市场结合度不会很高,但也无可厚非。“也就是说,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主要存在应用型科研领域。”
话题二:风险,谁来担?
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经历复杂的中试环节,中试有风险,但却又绕不开、避不过。那么,这其中的风险由谁来承担?如何承担?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进工厂,走上产品生产线,到最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经历复杂的中试。毫无疑问,这个过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问题来了——谁来承担风险?如何承担风险?来自科研机构的杨帆、来自高校的周绪红、来自企业的郭向东在对话中不约而同地谈到这个难点。
周绪红把中试称为“最后一公里”。
他说,很多企业不愿承担“最后一公里”风险。“这是一个成果‘孵化’的过程。企业要的是效益,中试一旦失败,很可能所有成本付之东流。”
这一观点在郭向东的话语中得到印证。郭向东说:“目前,他所在的企业通常采取与其他企业共享科技成果的方式,发挥科技成果在提升产业水平中的作用。”理由是:能尽可能避免类似中试过程这样的风险。
杨帆在其建议中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路径:坚持市场配置,建立风险共担的科研项目评估管理机制。该机制核心是市场配置和风险共担。
其中,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建立风险共担的立项评估机制,二是实施对商业模式等的分类评价过程管理,三是实行基于信用的项目管控机制。
按照这一方案,就是要把风险共担植入科研项目从起步到“孵化”的全过程,推动技术与应用贴合、技术与资本的融合和技术与市场的结合。
做好科研机构与市场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如郭向东所说:“市场主体吸收科研成果就一个目的,即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效益。”
近年来,我市一些单位和机构在这方面也有所尝试。例如,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公司共同建立的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在科研项目中引入风险投资公司等,都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周绪红说,企业与科研机构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企业最重要的目的是追求效益,科研机构的目的则是提高科研水平,推动科学技术进步。“要在企业和科研机构间找到有效契合点,面对风险共同承担,力争取得双赢结果”。
话题三:如何让成果“活”起来?
科技资源能否像淘宝网一样,实现公开交易,提高科技资源共享水平?如果能,其背后则需要有力的数据库支撑,并实现共享。
今天,人们已经习惯在“淘宝”上淘宝。
那么,科技资源能否也该有自己的“淘宝”,企业能不能也在那里淘到所需之宝呢?
事实上,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在科技资源数据库基础上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目前,我市还缺乏类似的更为有效的科技资源展示和交易平台。
周绪红说,日常商品可以“淘”,科技信息和资源当然也可以“淘”。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公开共享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成果对企业的服务针对性可以更强,企业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寻找自身所需的科研成果。
“实现科技资源共享,甚至进一步做到对企业的‘私人定制’服务,这有助于企业进一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周绪红说。
对此,杨帆的观点是“打通接口”。她说:“要制定科技资源、科技成果、科技需求的数据描述标准,规定有关机构照此标准进行资源和服务描述与发布,向社会开放数据接口,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平台资源共享。”
周绪红说,共享的目的是让成果进一步“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创新成果处置方式,让成果“活”起来,不断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共享机制,去延伸科技成果服务的“触角”,有效地提升产业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