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这就对了!
南川区税务局干部在裕华玻璃制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了解生产技艺和流程,开展税收政策宣传辅导。(本报资料图片)通讯员 瞿明斌 焦相寅 摄
重庆神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工人们在组装出口欧美等国家的小型发电机组。(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万难 摄
■部分机关干部不愿主动同民营企业打交道,不愿主动为民营企业办事,认为与民营企业打交道风险大,对涉及民营企业的事项过于谨小慎微,按部就班,甚至奉行少干事就不出事的观念,以各种规定、纪律为挡箭牌,避免与民营企业家接触,不关心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吃,不拿,也不办事。
■为提高部门主动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重庆建立和完善了营商环境考核机制,加大了营商环境在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中的权重。部门的积极主动作为,极大地增强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
“要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老板,像服务雇主一样服务民营企业家。”
说这话的,是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去年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召开后,他带领33位区领导,走访了辖区内726家企业,把优惠政策和政府服务送上门。
切实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首先要通过改革,建立一个健全、完备、可操作的政策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但此后更重要的是“有法必依”,即让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地。部门是否积极主动作为,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是政策能否落地的关键。
领导干部上门服务,企业难题迎刃而解
产量提高了,产品无处码放,只得在厂区内腾出一块空地,临时搭建一个雨棚。但由于没有办理手续,被有关部门认定为违法建设,要求立即拆除。
没雨棚,产品露天堆放,品质可能受损,这可把润际远东公司总经理付黎急坏了。令他喜出望外的是,得知这一消息后,江北区委书记李维超带队上门,现场办公,雨棚得以保留,难题迎刃而解。
“过去,民营企业遇到难题,不知道该找谁解决。如今,政府通过走访调研等措施,主动上门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让我们感到党和政府把民企的发展放在了心上。”付黎说。
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和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以来,重庆广大干部走出机关,到民营企业生产一线去,现场解决其生产经营中的难题。类似的故事,层出不穷。
市公安局走访企业16.6万余家,解决涉企问题9700余个,为企业追赃挽损10.8亿元,并对此前《服务民营经济30条》进行优化,推出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更加精准的《民营经济新10条》。
北碚神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去年通过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对产品提档升级,其全球销售收入翻了一番还多。而在两年前,在发展大数据智能化方面,无论是人才、技术,还是研发平台,这家民企几乎都是一片空白。该区科委在走访中了解到企业所需后,对其产品属性进行研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一批云服务商和大数据人才,优中选优推送给他们。有了这些援助,神驰机电搁置多年的工程研发中心最终建成,并很快建立了产品大数据体系,新产品应运而生。
在荣昌,国荣风能重工一度为一笔1000万元的银行贷款发愁。此前,这家民企由于关联企业无力偿还担保公司费用,造成其土地使用权抵押无法解除,银行不能放贷。经区委、区政府协调后,目前这笔贷款已进入审核发放程序。
同样在荣昌,因为招不到人,重庆玖和食品公司产能一直无法扩大。荣昌区举办了“服务进企业、政策送上门”专场招聘会,一举解决企业招工难题。“要对得起党委、政府的深情关心和厚爱,坚定信心把企业做大做强。”玖和食品负责人熊海涛表示。
部门的积极主动作为,极大地增强了重庆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全市民营企业将不负期望,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不断苦练内功。”市工商联主席、隆鑫控股董事局主席涂建华,代表全市民营企业这样表态。
一家民营医院的烦恼
不过,在前不久闭幕的全市两会分组讨论中,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向远春也透露,近期重庆收到民营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26000件,其中高达12%的问题是因为部分干部不作为导致的政策落地难。
重庆山外山科技公司就向记者反映了这样一件事:2017年12月,他们在主城南部某区县投资建设的社区透析医院完成筹备后,被要求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风险评估,理由是透析有辐射污染风险。但据了解,这种治疗技术目前学界还没有找到辐射污染的证据,它在国际上已经通行几十年,国家卫计委还曾专门发文予以支持。
事实上,山外山公司近年来相继在两江新区、南岸和九龙坡创立了多家社区透析医院。在重庆,也有一些国有医院和外资医疗机构设立了多家社区透析医院,迄今为止均没有发生污染事故。
山外山公司聘请的评估公司对离项目最近的500余户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只有一户不同意,于是给予了“低风险”的评估结论。不过,这一评估结论并未能成为“通行证”。2018年4月和5月,该区两次组织风险稳定评估评审会,卫生行业专家均在现场提出该项目不会对居民造成任何影响。但是,项目所在街道办事处两次均在风险评估意见填“中风险”,导致项目无法进入下一审批环节。
房屋已经租赁,设备已经购进,人员也已经招聘,2018年7月,在山外山公司要求下,该区相关部门再次召开协调会。这一次,山外山公司被要求扩大公示范围,从此前的500户扩大到整个社区的50余栋楼、5万多居民。“500户已经是类似项目在重庆审批时要求调查的最大范围。5万人,可能全世界都没有。”山外山科技公司董事长高光勇说。
超大范围公示,给项目带来了意料之中的阻碍。既然没有污染,为啥会反复公示?当地一些居民认为其中“肯定有问题”,提出了反对意见。山外山公司请求相关部门给予解释,但得到的答复是:“你们企业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工作,区领导未明确指示让我们开展群众工作。”
明明是一种成熟的医疗技术,明明没有明确的污染风险证据,为啥要反复公示?大面积公示带来的居民质疑,相关部门为啥不主动去解释说明?据了解,该区人民医院也把透析中心建在了社区,有没有作风险评估?当高光勇提出疑问时,他得到的答复是:“你们是民营透析中心,属于市场行为,不属于公立医疗机构,我们不可能出面主动去给群众做协调工作和进行保护性施工。”
“希望干部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传达政策”
投资项目在新设立时就遭遇推诿,山外山并不是第一次遇到。2015年12月,这家民企在主城北部某区的社区透析医院,完成筹备后申报开业被拒,理由是国家卫计委无相关政策。
2016年12月6日,国家卫计委正式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对于连锁化的血液透析中心的申报主体予以重点支持。拿到“尚方宝剑”,山外山公司再次提出开业申请,但再次被拒,这一次给出的理由是:开设场地无正式租赁合同。
2017年12月,山外山公司取得房屋租赁权后第三次提出申请,又一次被否,理由是收到了周边居民的联名反对。事实上,该项目周边的居民楼均已拆迁。2018年5月,山外山公司第4次申报,该区提出对该项目进行第三方风险稳定评估,但大半年时间过去,至今未能给出评估结果。
能拖就拖,尽量不办,一些民营企业在开办公司或者申报项目时也有过和山外山相似的遭遇。
市工商联副主席彭光远举例说,有一次,他请求某区县部门给当地某民营企业办事,对方回答得很爽快:“马上办。”一个月后未果,催促,对方还是回答“马上办”。又过了一个星期,电话问,依然是“马上办”。彭光远提出疑问:“马上办是好久办?”对方只好问答:“当天。”随后当即办理了相关事宜。
“市级部门的领导干部催促办理,本来一天就能搞定的尚需要两个月,民企自己办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彭光远坦言,重庆的相关部门和广大干部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整体上是好的,但具体到个别部门和少数干部,客观上还是存在一些能拖就拖、尽量不办事的现象。
浙江商会近期访谈了51户代表性企业,后者反映目前主要的经营性难题,是政策不落地。“中央及市委、市政府出台多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涉及范围大,覆盖行业广,不少中小微企业都表示‘不理解’‘不了解’或‘不知道该找谁’,因而导致政策最终没有得到落实。”该商会在给重庆日报的信中这样说。
“希望干部积极作为,主动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通过更接地气的方式,将政策传达,进而使中小微企业了解政策、熟悉政策、用好政策,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浙江商会在信中建议。
从全国看,政策落实不到位,并非重庆独有。“近年来,我们出台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多,但不少落实不好、效果不彰。”去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
建立容错机制,不动辄得咎才能放开手脚
对民营企业的事,有的部门和个别干部变换着理由推诿不办,主要原因,在于“办”带来的收益,要远小于“不办”的损失。两害相权取其轻,一些部门和干部索性选择了后者。
以山外山为例,重庆某公立医院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原副院长表示,近年来全国民营医院的医疗纠纷屡见不鲜,一旦出事,不管是属于医院的事故责任还是患者无理取闹,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损当地形象,给城市招商引资、旅游推介等造成不好的影响。为了减少这样的事件,有的地方就会对主管部门和相关管理者进行问责。
如果“不办”,则上述烦恼根本就不存在。换句话说,多审批一个项目,就多一份管理的责任,出了问题就可能被问责,索性不审,啥麻烦也没有。至于这个项目是否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贡献,是一个长期、综合的效应,短期内难以直接影响到一些部门和个人的利益,所以可能不被考虑进去。
怕担责,宁可不审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并非医疗行业独有的现象。“部分机关干部不愿主动同民营企业打交道,不愿主动为民营企业办事,认为与民营企业打交道风险大,对涉及民营企业的事项过于谨小慎微,按部就班,甚至奉行少干事就不出事的观念,以各种规定、纪律为挡箭牌,避免与民营企业家接触,不关心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吃,不拿,也不办事。”在对全市24个区县、11个商会和113家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后,市工商联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报告》中这样说。
怕和民营企业打交道,本质上是担心“有嫌疑、说不清”。北碚区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张纯辉认为,为了“说得清”,有必要对干部和企业的交往进行量化,制定正负面清单。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按规矩来,心中有数,干部就会免除后顾之忧。
用制度推动干部愿意和民企打交道,这只是第一步。要让干部真正站在民企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还得容许试错。不动辄得咎,才能放开手脚。
这方面,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改革示范区北碚已经作出探索。去年,该区制定了干部容错纠错工作机制,并提出对在培育市场主体、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优化发展环境等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党政干部给予评优评先、记功嘉奖和选拔重用等正向激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提高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加强政策协调性,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记者注意到,为提高部门主动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重庆建立和完善了营商环境考核机制,加大了营商环境在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中的权重。同时,每个区县组织50名民营企业家,对当地收费负担、企业融资、政策落实、司法保障、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营商环境情况进行现场打分,以增强对区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督促力度。
彭光远认为,在此基础上,应该考虑进一步提高区县考核中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权重,同时市级和区县级涉及到民企项目审批的所有部门,都可以考虑对政策落地情况设置一个单独的考核专项。(记者 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