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诈骗、刷单诈骗、校园贷…… 刑警给新生送上安全防范第一课

12.09.2018  14:22

购物诈骗、刷单诈骗、校园贷……它们将很快出现在你们的身边,蜀黍们希望你们能火眼金睛、迅速识别、坚决远离!

9月12日上午,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近300名大一新生正襟危坐,聚精会神地盯着台上身着警服的“老师”——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侵财案件侦查支队民警张宇。

某宝刷单可以轻松挣钱?”“兼职当客服打电话拉人消费会不会违法?”“校园贷低门槛放款快的背后有什么猫腻?”“大学校园和黑恶犯罪有多远?”……张警官用图文并茂的PPT、动漫及剧情公益广告片、公益宣传歌曲,深入讲解演示了事关电信诈骗、校园贷等问题,总结了好记好用的“防骗”几大规律和“四必做”“四必问”,并用幽默风趣接地气的“网言网语”与学生互动。

“刷单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QQ诈骗……原来网上有这么多陷阱!特别是校园贷,原来贷款也可以是一种涉黑犯罪!感觉警察蜀黍们给我们打开了一本大学生活'防骗说明书',非常实用!”公共关系学院公共绘画系2018级学生韩禹感慨。

这个蜀黍讲课真有趣,还有动漫可以看!我要努力把这些防骗知识搞明白,以后可以帮警察蜀黍设计一些防骗公益游戏!”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的新生马思骋则结合自身专业展开了联想。

最后,张宇公布了全市扫黑除恶举报方式,再次提醒广大新生,一旦发现有同学身陷“校园贷”或其他疑似黑恶势力犯罪,第一时间向学校或公安举报!

据悉,四川美术学院只是刑侦总队“平安课堂第一课”“扫黑反诈宣传进校园”活动首站,民警还将于九月内走进市内其他多所高校,继续以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开展宣传,引导大学生树立法制意识,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新闻多一点>>

不良校园贷有哪些风险?

高利贷、诱导贷款,提高授信额度易导致学生陷入“连环贷”陷阱。如侵犯学生隐私的“裸条贷”、遭遇高利贷的“低息贷”以及逼迫大学生“裸贷肉偿”等非法网贷可能使大学生陷入连环债务之中,因无力还债,无法躲债、逃债,导致违法犯罪等极端行为屡屡发生。

部分校园借贷平台利用少数学生金融知识匮乏,金融监管空子,诱导学生过度消费,形成消费惯性。最终导致学生无力还款,造成信用记录不良,并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校园不良网贷平台存在信息盗用风险,被冒用身份者可能会面对信用记录被抹黑及追债等问题。暴力追债现象威胁学生人身安全。涉事学生因此受到胁迫和利益伤害,严重影响了正常学习生活,也给家人和周围师生造成困扰。

如何识别与不良校园贷相关的诈骗手段?

名为“助学”,实则“圈钱”。

不法分子往往以家境贫困,尤其以从边远闭塞地区考入大城市的大学生为目标,以提供助学金的名义,要求学生提前将学费汇入指定的账户,用于“成功注册学籍”。

名为“校友”,实则“骗子”。

不法分子假冒学生或校友身份,获取信任,假借“手续费”、“奖励话费”等名义,引诱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假冒身份骗贷圈钱。

名为“兼职”,实则“陷阱”。

不法分子打着“兼职”、“刷单”、“招聘”或者培新旗号,假借提升社会综合能力或赚取零花钱的名义,诱骗在贷款平台注册并将贷款划转到指定账号作为“保证金”、或承诺将分期归还本息等骗取资金。

名为“创业”,实则“敛财”。

不法分子假借投资名义,打着助学或者创业的旗号,以发展“下线”等传销方式,实施逐级诈骗敛财。

名为“帮忙”,实则“借贷”。

身边同学苦苦请求,借用你的学生证、身份证信息帮他办理“校园贷”、“注册网络公司”,出于“义气”,将信息告诉同学,结果被追讨欠款的成了自己。

如何对待校园贷?

树立理性消费观点,切勿盲目攀比。学生应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消费,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减少情绪化消费、跟风消费,拒绝过度消费、超前消费;要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

掌握金融贷款知识,提高对金融诈骗和不良借贷的防范意识。当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广大学生应主动了解和学习金融知识,提高辨别合法金融服务的能力,避免被表面假象误导从而陷入困境,谨防落入欺诈陷阱。

遇到困难,应主动向学校寻求帮助。学校资助政策体系可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如学习生活面临经济困难,学生应向学校提出帮助诉求,学校会积极采取措施给予资助。

谨慎选择线下正规金融机构。现阶段,按照银监会、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贷整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8〕47号),国家已着手整顿校园网贷,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若在消费、创业、培训等方面确有合理的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建议选择经银监部门批准可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的线下正规金融机构。

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自身权益。要提高警惕,谨慎使用个人信息,不随意填写和泄露个人信息,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坚决不将身份证、银行卡借给他人使用。如因前期疏于防范已陷入不良网贷的困扰中,自身权益正在或者即将遭受伤害,应及时向学校报告有关情况,并寻求公安部门的介入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景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