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给广场舞一个“国标场地”吧
社评
风靡大江南北、登上春晚的《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广场舞曲,今后将不再是一个社区一个跳法,而是会有全国统一、编排科学的全新动作。23日,国家体育总局、文化部共同主办推出2015全国广场健身操舞活动。12套由专家创编、适合不同人群、编排科学合理、群众简单易学的广场健身操舞在发布会公开亮相。(新闻详见本报今日24版)
“小苹果们”终于要有国标跳法了。这是体育总局的人性之举。道理很简单,中国人讲究“名正则言顺”,有了这12套国标动作,也就意味着妖魔化广场舞的时代基本要结束了。这些年,广场舞一路走来、一路被调侃,并不是舞步不标准,而总是与“神曲”等扯在一起,好像缺失了一个高大上的身份。有了官方撑腰,有了各地赛事铺陈,广场舞的粉丝必将更为风起云涌——别说征服法国大妈,走向世界亦不是难事。
不过,为国标动作点赞之余,还是有些后顾之忧。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个“国标广场舞”,不过就是个顺水人情,告诉你怎么跳怎么好,但问题是,去哪儿跳呢?这就像告诉你说其实满汉全席是蛮好吃的,我告诉你“国标”的做法是什么,但采购的钱、谁来做菜等关键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回顾一下中国广场舞蹈的前世今生:从公园跳到广场,从广场跳到春晚,广场健身操舞,确实已成为华夏大地上最普及的健身活动之一。但这些年广场舞屡屡成为社会议题,不在于舞步不标准,而在于场地之争和扰民之乱。泼粪的、放藏獒的、轰高音炮的……各地广场舞的生态并不是很乐观。去年底,深圳出台的《绿化和公园条例(草案)》还专门规定,以后大妈们只能在早上7时至9时、或晚上7时至9时跳广场舞,且还需要限定音量。
提及广场舞,不能不提到下面这个事实:国家体育总局日前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46平方米,距离“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平方米”的目标还相差不少。去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发展全民健身”——但如果健身场地的前提条件不能稳妥解决,国标的舞步难免就成了纸上画饼。
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聚焦广场舞,一致认为应该尊重并引导好民间自创文化、全民健身活动,甚至有人建议“尽快把群众文化健身广场的建设纳入新的城镇建设规划,作统一合理的安排”。当真要提供广场舞场地,无非两个思路:一是盘活存量,二是做大增量。增量很难一步到位,存量呢?从实践来看,这条路似乎也并不乐观。譬如多年前,顶层设计提出要开放学校操场应对全民健身的刚需,这么多年过去了,落实的情况又怎样呢?
还是想办法先给广场舞一个“国标场地”吧!不然,“国标舞步”何处安放?
邓海建(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