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调研百家渝企 开出六剂降负“药方”

23.02.2018  09:44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渝企降低负担效果如何?

  2017年5月,受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和重庆市委改革办委托,重庆工商大学作了一次重庆企业负担的专项调研,校长孙芳城教授亲自担任项目负责人。在今年召开的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身为市政协委员的孙芳城提交了一份名为《三去一降一补还需发力》的议案。该议案从6个方面,为重庆企业进一步降负提出了6条有针对性的建议。

   不少企业对文件熟悉度低

  “我们每天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如何经营管理一家企业,但企业到底面临一个怎样的外部环境,我们还是缺乏感同身受。这会导致我们的教义缺乏可操作性。”调研组成员、重庆工商大学数统学院李勇教授表示。

  李勇说,在某区县举行的一次小微企业集体访谈中,某企业主抱怨说他几次得知相关优惠政策,但真正着手申报时,才发现已经临近申报的截止时间,根本没有机会去完善手续。

  通过进一步访谈,李勇发现,不少区县尤其是乡镇的企业,没有主动研究优惠政策的习惯或能力,他们往往通过基层工商所获得优惠政策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需要从市工商局到区县工商局再到基层工商所层层传递,企业获知信息时,往往已经“水过三秋”。

  此外李勇还发现,一些部门和区县仅仅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官方媒体等渠道作简单的政策发布,缺乏详细的宣传解读,导致企业知晓率低。他们的调研结果显示,重庆中小微企业对国家和我市降成本相关文件熟悉程度仅30.7%和28%。

  “优惠政策的信息传播渠道不畅,让不少中小微企业获得感较低。”李勇说,相对于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对于财税补助政策的公平性评价普遍较低。

   部分措施缺乏刚性约束

  历时4个月,走访了100余家企业和相关委办局,孙芳城团队的类似发现还有很多。例如,部分措施缺乏刚性约束,还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现象。

  据介绍,现有降成本措施包括硬性要求和提倡鼓励两种类型,对强制类措施,有关部门都能够较好地落实,但对一些提倡鼓励类措施执行落实的力度还有待加强。比如,我市的“涉企30条”的第2条要求“金融机构对市场前景好、诚信经营,但暂时有困难的企业不断贷、不抽贷,对破产重组企业提供必要资金支持”,但由于缺乏刚性约束,还存在银行压贷、抽贷、断贷现象,导致部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再如,部分改革措施力度不够,实施效果不够明显。调研组成员、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办主任罗勇教授说,尽管减负措施总量做大了,但部分措施仅仅是对现有政策的微调微改、小修小补,实际成效差强人意。他举例说,在工程建设领域,尽管通过审批流程再造,工程建设审批总时限由300个工作日压缩至160个工作日左右,但部分企业仍然认为审批时限太长。

  又如,部分优惠政策条文比较原则,缺乏操作性、针对性。罗勇举例说,降低用地成本方面,缺乏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用地方式的操作性指导细则。

   深入调研才能弄清真实运行情况

  去年8月,重庆工商大学的这项调研课题顺利结题。结合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孙芳城团队提出了6条建议。今年初的政协会上,孙芳城再一次在议案中提出这6条建议。

  首先是优化调整既有的政策措施,提高降成本政策的有效性。从企业反映突出的管制多、收费多、审批难、办事难等问题入手,组合运用现有降成本政策工具,切实将降成本的靶心对准实体经济面临的具体困难问题,精准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特别是对工程建设领域审批时限长、企业融资成本高等具体问题,可结合2017年7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新出台的25项降成本政策,进一步优化具体措施。

  其次是加大放管服力度,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现有政策措施基础上,加快审批流程再造,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实现“部门协同”和“一网通办”。

  再次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企业共享改革红利。统筹做好文件政策宣传工作,形成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政策落实的舆论氛围。特别是在具体政策的解读上,要以中小企业为重点,通过政府文件送达、政府会议宣讲、座谈调研、协会(商会)宣传等形式送政策到企业。

  此外,孙芳城还建议加强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治的良好氛围;强化督查考核力度,完善降本政策绩效评估机制;激发企业主动性能动性,挖掘企业内生潜能。

  “经济学者的使命是观察和研究经济生活,从中发现一般性规律,再把规律上升为理论,并用理论指导经济生活的实践,让社会生产的效率更高。这个回环往复的过程,弄清经济生活的真实运行情况是基础和关键。如何才能弄清?非有深入实际的调研不可。”孙芳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