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标准 树标杆 促后进——教育部思政司负责人解读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
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近日,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和《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高校党建工作内容、责任主体、时间进度、质量要求等,全面部署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
5月28日,教育部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采访发布活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张东刚现场对两个实施意见进行了解读。
推动高校党建工作更加科学、严密、有效
张东刚介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教育部党组耳提面命亲自抓,各地党委认真履行属地管理责任,高校党委认真落实主体责任,把管党治党的主责主业抓在手中、扛在肩上,高校党建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
今年3月,根据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写好教育“奋进之笔”总体安排,思政司会同部内有关司局研究制定了“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坚持把强化政治建设作为战略重心、坚持把抓质量抓标准贯穿始终、坚持把补齐短板作为着力重点、坚持把健全制度作为主攻方向的“四个坚持”的总体要求,梳理归纳了9个方面、39项重点工作,逐项明确了工作内容、责任主体、时间进度、质量要求等,确保攻坚行动取得实质性进展。
“文件的制定,一是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二是围绕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短板弱项,注重系统总结高校党建新探索新进展,推动其上升为制度规范;三是立足质量建党、制度治党这个根本,立标准、树标杆、促后进,健全完善高校党建各层面、一体化工作规程和落细落小执行办法,使高校党建工作体系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张东刚说。
四步实现“对标争先”建设制度化、常态化
在张东刚看来,《“对标争先”实施意见》是写好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奋进之笔”、提高高校党建工作质量的总体抓手,是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证,是落实部党组“耳提面命”工作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高校基层延伸的有效途径。
当前,一些高校仍然存在着党建工作体系不健全、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党内政治生活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少数党支部软弱涣散等问题。“文件体现了常态化制度化要求,明确了重在建设、重在规范、重在引领的导向,作出四方面部署安排。‘对标’是根本,‘争先’是目标。”张东刚说,按照对标自查、争先创建、选树培育、推广运用4个方法步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良性循环,推进“对标争先”建设实施。
张东刚介绍,在对标自查环节,高校各级党组织每年按照“五查”要求,普遍开展一次集中自查,查学习贯彻,查落实整改,查问题根源,查政治生态,查责任担当。在争先创建环节,聚焦健全体制机制、解决突出问题、总结凝练经验,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在选树培育环节,高校各级党组织每年评估“对标争先”建设成效,作为年度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上级党组织以此作为党建先进高校、院(系)、支部选树培育工作的重要依据,调动激发各地各高校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推广运用环节,宣传展示典型案例,推广运用好体制好机制、好经验好举措、好方法好办法,巩固深化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成果。
以“头雁效应”引领提升教师党支部建设质量
为什么要出台《“双带头人”实施意见》?“文件针对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党支部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有待加强、少数教师党支部书记能力不足、少数青年教师入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紧紧抓住‘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这个关键进行研究设计。通过文件的出台实施,力争使教师党支部建设质量显著提升,党支部主体作用有效发挥,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有力彰显,以教师‘供给侧’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引领带动学生‘需求侧’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张东刚说。
怎么加强“双带头人”建设?张东刚介绍,要把选优配强支部书记作为工作基础,把推动支部书记履职尽责作为着力重点,把加强支部书记培养教育作为重要保障,细化了“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选任标准、选任方式、重点任务、培养教育、示范引领等5个方面任务要求,并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保障、狠抓责任落实等方面对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党组织提出具体要求。
下一步,围绕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提升,还有哪些举措?“一要聚焦体制机制攻坚,完善党建工作标准,健全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党建工作科学体系。二要聚焦提升组织力攻坚,启动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十百千万’创建活动,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三要聚焦教师支部建设攻坚,推动实行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年度计划单列,支持培育一批‘双带头人’工作室,开展高级研修、示范培训等,实现民办高校党支部书记培训全覆盖。”张东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