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走!看永川这座古县衙的前世今生!
历史是过往的故事,如同飞鸟曾经掠过天空。永川承平多年,这片富庶的土地曾经孕育出厚重的文明,见证过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古迹、遗址、名胜、名人......
古县衙——松溉人称为“老官庙”。位于永川区松溉镇,东邻长江,依山而建。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后历代有维修,现存主体为清代早期(顺治)形制,因自然损毁严重,2000年实施整体落架维修,形制仍保持清代风格。
(县衙正面)
据《永川县志》载:“明朝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徐先登任永川知县,将县衙迁松既。”“清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赵国显到永川任知县,因战乱,县城被毁,居民无几,县衙仍驻松既。”
松溉古县衙建筑主体共分5个部分:朝门、前殿、大堂、二堂、后院。衙门建筑为小青瓦屋面,庑殿式顶,抬梁式与穿斗式梁架相结合结构,朝门前5级八字形如意石台阶,朝门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
从正街上鱼市口处踏上20多步油光石阶梯,便可窥视其貌。它的四个厅的地基石板如旧,前厅衙门口还存留有一个垫木柱的油光石的园墩,它也是几百年历史的见证物。
后厅背后有较宽的空地,是用围墙围住的,现存有两株古老的黄桷树,后厅后门可直通诸家巷街,站在古县衙前厅遥望,真是气象万千!面对长江温中坝,侧见长江对岸山峦起伏,郁郁葱葱,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千帆竞发。后侧可望见朱杨溪一带的景象。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眼前,真是美不胜收。
在门栏外的此处是群众以及家属的听审的地方,类似于现在的陪审团,两旁的鼓,小鼓为升堂的鼓,大鼓为伸冤之鼓,告状的人或者犯人不得直接接触县官,先以鸣鼓的方式,然后得到师爷领案受理,由师爷帮助写下状书,在呈堂证供。这间是大堂。大堂中重塑了徐先登及其师爷、衙役的形象,还原了明清审案的现场。
(雷池)
穿过大堂,我们可以看见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天井,用于采光通风所用。在天井的下方,是长满厚厚青苔的池子。这个池子,我们把它称作“雷池”。为何要叫雷池呢?取之于“不能越雷池半步”。在以前,县官的审案桌处于石阶之上,犯人跪在雷池之前,利用自然光,使县官看起来更加高大威武,所以雷池也就代表着县官的一种权威。
雷池中这块石头可大有来历。镇上的老人说,这块石头叫做蛤蟆石,是非常有灵气的石头。传说,在民国时期,镇上的一个小伙子家里要修院墙,便把这块蛤蟆石给搬回去了,结果家里就长出蛇虫鼠蚁一类的东西。有个游方道士知道后,便告诉他,在古代,丑陋的东西往往能镇邪,这个蛤蟆石正是放在县衙中镇邪之物,千万不能随意挪动。小伙子后来便把蛤蟆石搬了回来,家里也就相安无事了。
(县衙侧面)
大堂以后建筑均为小青瓦屋面,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木板墙与砖墙共用,青石地板,大堂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大堂与前殿有两层台阶相连,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二堂占地约30平方米,中间为雷池,二堂中间为议事厅,占地约40平方米。左右厢房分别为囚房和押司房,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后院左右均有石台阶与二堂相连,左右厢房分别为师爷和县令休息之地。
(县衙侧面石阶)
(县衙梁架结构)
2011年7月,古县衙被列为永川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标题:带你走进永川这座古县衙前世今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