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起!去老茶馆,品慢生活
重庆发布消息
茶,是重庆人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
从秀芽到沱茶,从龙井到毛尖
茶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回味
但喝茶的环境似乎更为重要
老茶馆的场景与氛围
以及其带来的灵感与升华
足以形成一种叫做茶文化的东西
在古老的山城得以传承
重庆有众多老茶馆,它们经历时光岁月的洗礼和沉淀而经久不衰。重庆发布《山与城》第43期,带你去吃茶。
黄桷坪交通茶馆
别人是你的风景,你也同样是别人的风景
交通茶馆
“小船要过千帆浪,大水不淹自家人。”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演员郭涛与几个棒棒在一家破旧茶馆里“开会”,几杯老茶,几句台词,就这样留下了电影里的经典一幕——当时导演宁浩在这家不起眼的茶馆里泡了整整7天,每天就点一杯沱茶,只为感受老茶馆的气息。第8天,他就和茶馆负责人商量:“明天电影在这里拍怎么样?”
而这个茶馆就是重庆的交通茶馆,茶馆负责人叫佘定明,是交通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
交通茶馆位于黄桷坪涂鸦街上,穿过茶馆大门,另一个与外面涂鸦街风格迥异的世界就会呈现在眼前。茶馆所在的老式建筑建于上世纪60年代,是重庆最常见的砖木式房屋结构。这里最早是九龙坡区交通局运输社,后来改成了员工食堂和澡堂,在1987年又被改成茶馆对外经营。
“2005年,这里差点成为一家网吧,是四川美术学院陈安健教授与诸多方面协商,并出资20多万元,茶馆才得以保存下来。”佘老板说,也是从那时候起她一直帮陈教授打理茶馆的一切,“他想留住记忆,我想留住茶馆,大家都有想留住的东西,所以我在这里。”
交通茶馆
继电影《疯狂的石头》之后,又有众多电影电视剧在此取景,“前几天综艺节目《极限挑战》也在这里拍了的。”佘老板说,之前茶馆也有很多明星来录节目,王源、林依轮、周冬雨都来过,这次节目组也没要求清场,张艺兴、贾乃亮、迪丽热巴就直接在茶馆里录的节目,老茶客们全程淡定自如,该下棋的下棋,该喝茶的喝茶。
来交通茶馆的很多都是老茶客,他们爱坐哪张桌子佘老板都记得清楚,甚至早上还有人自己来开门、烧水、泡茶,套路一气呵成,就像自己的家。“想要深入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去这座城的博物馆,而交通茶馆就是山城重庆的一个活着的博物馆。”在老茶客熊先生心目中,交通茶馆里可以见识不同人的不同故事,“我就坐在这同一张桌上,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聊过天,这些我都记录了下来,以后准备写本自己的书。”
市民在交通茶馆内饮茶聊天
在茶馆成为人气地标后,许多年轻人的到来也让它有了更多朝气。对此佘老板有着自己的见解:“这里的茶馆很生活化,每天都有来拍照留影的游客,但他们对老茶客们并不造成影响,桌与桌之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或者说,在这间茶馆里,别人是你的风景,你也同样是别人的风景。”
磁器口翰林茶馆
无规矩不成方圆
工作人员正在翰林茶馆内打扫卫生
在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的古镇磁器口内,翰林茶馆如同隐者般的存在着。
从磁器口大门进入,百米喧嚣间便能看到一枚低调的招牌——“清代翰林庶居”,翰林茶馆便位于其间。步入茶园内,三棵老树高耸着,居中一棵刺桐树匍匐于隔院屋顶之上,树下五六老旧矮几,十几把摆放整齐的竹制靠椅,无不显露着时光流逝的痕迹。
翰林茶馆内的竹制靠椅
老板曹培雄已是古稀之年,但一提起 “一门三举子,五里两翰林”的家谱依旧神采飞扬,茶馆门前的一个背景牌,清晰地记录了这段历史:清代磁器口人孙文治在此开办私塾,在此就读的孙家子女孙文煦和孙文杰双双考中举人,加上其堂叔孙钰,成就“一门三举子”的辉煌学绩。同时,私塾学子黄钟音、段大章也相继考进翰林院,这便是“五里两翰林”的来历。
曹老板便是黄钟音的后辈。二十多年前,他开始在先辈传下的老屋中开设茶馆,“我是磁器口第一个开茶馆的人。”曹老先生提及此面带笑意,“一开始我们这里只卖四种茶,沱茶卖五分一碗,素茶(绿茶)卖五分,香片(茉莉花茶)卖六分,玻璃茶卖三分,‘过路黄’则不收钱。”
何谓玻璃茶?即重庆话说的白开水。何谓“过路黄”?即将喝剩的茶放在门口让过路挑夫解渴,不收钱——但是不能进门喝,这是过去磁器口挑夫们不成文的规矩。
盖碗茶分茶盖、茶杯、茶床,有人用“天,地,人”来形容这三部分。曹老板作为土生土长的老磁器口人,对这“茶阵暗语”如数家珍:
●将茶盖朝下靠于茶床,是告诉老板需要添水;
●茶客有事需要暂时离开,就会在茶盖顶端放置一片树叶或者其他小物件,告诉老板不要收茶碗,这被称为留茶,留茶通常只留一个小时;
●将茶盖竖着放在茶床上,就是重庆话说的‘赊账’,意味着茶钱我下次来结;
●如果茶客喝完茶要走了,将茶盖朝上放在茶碗上即可;
●切记喝茶不能用茶盖敲茶杯,更不能直接将茶盖盖在桌子上,这是一种十分不礼貌的行为。
翰林茶馆盖碗茶价目表
“喝茶也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这句话的曹老板显出特别的神采。
“这屋子租出去一个月少说也得有个一万五六的收益,但是我不愿租出去。”曹老板说,盖碗茶始兴于重庆,爷爷的爷爷就开始喝的,不能到他这里就没落了。说完,他摸了摸椅子——这里的每张椅子背后都有他用毛笔手书的字迹,“希望盖碗茶的文化不被流逝的岁月带走,也希望重庆独有的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通远门上通远楼
一杯“老日子的茶”
家住通远门,外出一次就会穿过门洞一次,感觉自己就像风,又穿过历史一次……小孙女基本上算是在城墙上长大的,我们爬木梯上城墙,从第一段平地慢慢走到第四段,也就是人最多最热闹的那一段……可爱的明朝就这样被我和孩子的手抚摸过一百遍一千遍……
作家傅天琳笔下的通远门,也是诸多老茶客心中的最佳品茶地。在他们看来,阳光下在通远门的城墙上泡一杯茶,不仅有热度,还有厚度,就像历史本身。
在通远楼老茶馆的老板看来,以性格耿直著称的重庆人,却在这杯“老日子的茶”中呈现出与传统认知不一样的生命力。通远门的城楼是开放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重庆人都爱在这里的老树下“摆龙门阵”,渴了就喝10块钱的老茶,饿了就吃一碗城门下小贩卖的豆腐脑或鸡丝凉面。几盏盖碗茶,几盘小吃,就支撑起了一段特别的山城记忆。
通远门
通远门城墙下有三个城门洞,现在是重庆车水马龙的交通主干道。但实际上两个通车的大城门洞并不是真正的通远门,旁边那座需要拾阶而上的小门洞才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城门洞上还有两扇厚重的木门。穿梭在古朴的城墙上,通远楼茶客们仿佛也是三四十年前的模样:80多岁的,说起年轻时的往事仿佛还在昨天;60多岁的,在聊起刚刚上班的情形,依旧自信满满。
敬朝虹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工作很繁忙,但无论脚步走多远,她依旧时常会选择到通远楼上坐一坐。这段在老茶馆中特别的过去,在她眼里却是无比珍贵的时光,“老茶朴素,但有力量,可以让人在繁忙中得到一段安静思考的时间。”
原标题:走起!去老茶馆,品慢生活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