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本里的重庆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消息,重庆的季节转换总是像按下了快进键。不久前还在四处寻找阴凉躲避烈日的人们,转眼间就想念起可爱的太阳了。每年的晚秋到第二年的初春,太阳在重庆成了让人翘首期盼的稀罕物。 “太阳一出山便被罩住,天空只剩下一个淡淡的圆。”(《山城的雾》,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这是雾的时节。缥缥缈缈的雾把层层叠叠的重庆变得变幻莫测,“像天上的仙女撒下帷幔,山城变成了谜一样的宫殿”。
夔门初霁(中国画·局部) 伍必端
从“火炉”直接切换到“雾都”,阳光值得特别珍惜。火辣辣的重庆,这时候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豁达和包容。也许见不到明晃晃的太阳,也许天空中连“一个淡淡的圆”也没有,但只要光线稍微比平时更明亮一些,重庆人就会毫不犹豫地为又一个“晴天”点赞。
这是一种见惯了大江大河大山大水的淡定与从容。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长江自西向东横贯近七百公里,使整个地形呈从南北两侧向长江河谷倾斜之势,境内76%为山地。这里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这里有代表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最高水平、被誉为“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这里有“金佛何崔嵬,缥缈云霞间”的世界自然遗产金佛山、“南国第一牧原”世界自然遗产仙女山;这里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这里有孤城抗击蒙古铁骑36年,“独钓中原”的“上帝折鞭处”合川钓鱼城。
巴人汲水(中国画) 徐悲鸿
重庆古称江州、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公元1189年,宋光宗赵惇在此获恭王后很快又继帝位,“双重喜庆”的重庆由此得名。壮阔的山水和厚重的历史,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诗仙李白在此流连忘返:“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公元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行至夔州时得到赦免消息。或许是受郦道元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的启发,欣喜若狂地喊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早发白帝城(书法) 傅应明
公元766年,55岁的杜甫离开成都的草堂来到重庆奉节,不到两年时间便写诗430多首,包括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 ,也隐约写到了重庆的秋雾: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 这里的山水风物让苦情的诗人有了难得的安恬怡然,也有了回望家国时的豪情万丈: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本内页) 资料图片
山水环绕江河纵横,重庆便事事处处离不开“山”和“水”。大山大水始终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劳作寄情感怀的“大背景”,重振破碎河山和救亡图存的历史大背景,更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加强国统区工作,1939年在重庆组建中共中央南方局。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地重庆红岩嘴13号、周公馆所在地曾家岩50号、新华日报总馆所在地虎头岩,被誉为“红色三岩”。
在极其艰苦险恶的环境中,南方局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的带领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代表成熟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的红岩精神。在红岩精神的感召下,无数仁人志士怀着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伟大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
“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沃克医生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军神》,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像“军神”刘伯承一样,无数个革命者有着“非常清醒的大脑”。即使身陷囹圄,他们也将刑讯逼供视为“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们戴着脚镣手铐在渣滓洞白公馆举办了庆祝“大地回春”“扭转乾坤”的新年大联欢。 “期待的日子一转眼就来了……大家心里明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正在崩溃,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就要到来,‘世上已千年’还形容不了翻天覆地的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咧……沉重的铁镣,撞击得丁当作响,成了节奏强烈的伴奏。欢乐的歌舞里,充满了对黑暗势力的轻蔑。看啊,还有什么节目比得上这种顽强而鲜明的高歌曼舞!”(《狱中联欢》,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正是这些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大义视死如归的英烈们,用热血在这片土地上浇灌出了与红船精神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红岩精神。
山水人文的融汇,成就了山城的豪迈与浪漫、江城的奔放与婉约,如“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仙李白,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的诗圣杜甫,如“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诗豪刘禹锡。哪怕只是“苔花如米小”,也像当年在激流险滩中喊着船工号子的长江纤夫那样,永不放弃“行千里,致广大”的目标。这是重庆人的性格,这是重庆的性格。身处先烈们当年翘首期盼并为之奋斗终身的伟大新时代,重庆人正凝神聚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百倍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原标题:杜甫三分之一的诗,是在这里写的——走进课本里的重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