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深阅读丨56名志愿者耗费一月,走遍重庆74个古村落

12.03.2018  09:10

志愿者深入古村,与当地基层干部及村民交谈,记录村庄的情况。

重庆市南岸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组织志愿者走进重庆传统村落,开展大型民间普查活动。 巴渝公益发展中心供图

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是“记住乡愁”的最佳载体。

从2012年开始,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先后公示了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重庆共有74个传统村落名列其中。近日,我市民间公益组织——巴渝公益发展中心完成一项创举:他们依靠网络公益众筹,组织了56名文保志愿者,历时一个月,行程上万公里,走遍了74个古村,完成对它们的历史人文现状普查,由此编制的重庆市首部古村落白皮书即将面世。

古村“活化”试验正在展开,众多古村将被逐渐唤醒。

3月3日,渝中区枇杷山后街影视产业园,“重庆传统村落摄影展”开展,持续15天免费开放。现场展出的80幅传统村落现状图片,犹如深闺中的美女被掀开面纱,生动展现在市民眼前。

尽管许多照片已看过多次,但网友“冰锅”每次路过,仍会再看一眼——这些照片都是他和其他55位民间文保志愿者历时一个多月,从74个传统村落现场拍摄的数万张照片里选出的。

大胆的梦想

56名志愿者用脚步丈量

重庆74个传统村落

冰锅”真名吴元兵,今年52岁,年轻时曾是公务员,20多年前辞职下海,现在是一家旅游投资公司负责人。“冰锅”对文物保护一直情有独钟,2011年发起成立重庆老街历史文化公益群,每周组织群友去主城周边记录老街影像,保存老街历史文化,6年“”出39条历史文化参观路线,团队成员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了2000多人。

后来,在老街历史文化群基础上,成立了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2016年,又成立了重庆市南岸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这是全市唯一一家以“巴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普及传播重庆的历史文化,保护重庆文物”为使命的非营利性民间社会组织,“冰锅”任秘书长。

2016年12月,国家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单,重庆有74个传统村落入选。“我们可以为此做点什么呢?”“冰锅”和文保志愿者们展开讨论,来自重庆大学的博士生志愿者张菁提出了一个大胆想法:要不组织一次对全市74个传统村落的大型民间普查活动?

74个传统村落分布在我市20个区县,主要集中在黔江、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等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和扶贫攻坚重点区域,不少地区边远偏僻,道路难走。要把所有传统村落都走一遍,将会是一个大工程。

这个方案却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由张菁设计详细的普查实施方案,并测算人员和费用。

作为重庆大学城乡遗产保护专业在读博士生,张菁说,相对于之前官方报告主要关注传统村落的地形地貌、建筑形态、道路设施等硬件不同,自己设计的传统村落普查主要涉及软性的历史文化调查,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对传统村落乡村历史文物的现状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家谱、当地村民经济和消费状况、乡村手工艺市场发展、当地人口结构、旅游资源开发、表演接待等各个方面进行调研,为此她分别设计了10多个独立的调查问卷。

南岸巴渝公益发展中心是一个非营利公益组织,筹集经费成了最重要的事。

市建委下属的市建设与文化发展研究会对这个项目非常支持,决定提供部分资金和车辆支持。

2017年9月,经过近一年等待,巴渝公益发展中心在腾讯的九九公益日活动上,终于通过网络公益众筹,获得20多万元的传统村落普查经费。

巴渝公益发展中心通过严格筛选和培训,最终确定56名志愿者参与,分成17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4-5个相邻传统村落普查,每一个村必须调查5户以上村民。小组人员进行了领队、司机、文字记录、摄影摄像等分工。

2017年11月13日,这项名为“让古村活起来”的民间调查活动正式启动。直至12月16日结束,历时34天,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01份。

冰锅”介绍,参与调查的文保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教师、公务员、警察、建筑师、设计师、企业老总、自媒体从业者等。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20多岁。

艰难 的旅途

绝壁开路进酉阳古村

半个身子在悬崖边

网友“悟道的熊“是一名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她请了年假参与此次调查。

2017年11月28日清晨7点,她和4名同伴从酉阳县城出发,前往酉阳县南溪村普查。

南溪村交通闭塞,是唯一没有与县城通公路的村,唯一一条乡村道路却通往黔江。如果要从酉阳进村,只能乘每天一班的船。

志愿者们走水路进村,虽然山水美如画,但船开出不久,就因枯水期河床暴露而搁浅。

是让船调头返回,还是冒险下船走山路?为了节约调查经费,为了不浪费时间,志愿者们决定冒险下船走山路。

当他们踏上河边的陡峭山壁,才发现困难远超想象。山壁根本无路,沿途湿滑狭窄,全是乱石,稍不注意就会踩滑踩空。有时半个身子都在悬崖边上,眼睛根本不敢向外看。

小组里有三名女队员,加剧了行走难度。大家拾来树枝当拐杖,如履薄冰地相互搀扶……经过近1小时的努力,大家艰难到达南溪村。

由于交通不便,村里鲜有外界人员到访。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剩下为数不多的老年人留守。这群陌生人的到来使宁静的村庄沸腾起来。

志愿者们了解到,当地村民祖上为明清时期“赶苗拓业”时来此定居,姓氏以姜、邓、王、李居多,一位王姓老人用祖上传下来的“邓背狗、王挑担、李打伞”的老话描述“赶苗拓业”的悲壮场景。由于交通闭塞,南溪村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还流传着一段歇后语:“勾头勾到裤子旮旮,红苕洋芋包谷粑耙。要想顿顿吃大米,要等结婚过后生娃娃”。

迷路在城口高山雪地

村民骑摩托来解救

普查之路到底有多难行?网友“高士”说,自己小组里有多位志愿者把鞋都走烂了。

有的志愿者还遭遇了高海拔山区雪地迷路的窘境。

今年62岁的张鸣是志愿者队伍里年龄较大的一位,退休前是市内一家国企的老总,退休后热心文保的他担任了巴渝公益发展中心的监事长。

2017年11月29日,他带领三位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队员从巫山出发,前往城口县高楠镇方斗村。结果在距方斗村10多公里处,遇到此前被泥石流冲毁的公路桥,车辆无法通行。

大家只得弃车沿山路步行,结果山路越走越高,从海拔900米一直走到1950米,天空飘起了雪花,冷得一行人瑟瑟发抖。

更糟糕的是,积雪掩盖了山路上的脚印,步行了3个小时的四人发现迷路了。张鸣不得不向方斗村村支书电话求助。

好在没过多久,当地村民骑着摩托车及时赶来,将他们救出险境。翻过山脊,他们发现相距不过数公里,山的另一边不仅没下雪,而且阳光普照。一幅绝美的风景展现在眼前:方斗村坐落在群山包围的山顶洼地里,一片绿水青山的世外桃源景象,美得让人心醉。此情此景,让他们将路上的艰险忘得一干二净。

而完成了巫山和城口的五个传统村落调查之后,张鸣一盘点才发现,小组行程居然超过了1500公里。

秀山民族村 阿东 摄

酉阳河湾山寨 高朝东 摄

酉阳河湾山寨 高朝东 摄

酉阳酉水河镇大江村 高朝东 摄

巴渝公益发展中心称,组织此次大型民间调查的目的,一方面是引导公众参与、企业支持以及官方投入,来共同唤醒这些日渐沉睡的传统村落,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现场张贴海报、宣讲交流的方式,逐渐让传统村落原住民了解外界的关注,从而慢慢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

为此,巴渝公益发展中心正在将普查结果编辑成《重庆74个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白皮书》,并计划公开出版发行。力争让更多社会有识之士知悉,从而帮助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村庄活起来。

欣喜的发现

彭水 深山竟藏着“蔡伦部落

除了路途的艰险和困难,志愿者们也收获满满。每到一地,当地基层党政领导都会主动当向导,让他们不但看到了绝美的乡村风景,更感受到难得一见的各种历史文物、民族风情及独特的地域文化。

根据地形地貌及历史文化特征,志愿者们还将重庆的传统村落划分为山地民族村寨、古道商贸村落、家族庄园村落、移民防御寨堡、高山农业村落、红色革命村落六个种类。

彭水县朗溪乡田湾村属于山地民族村寨。志愿者杨春华介绍,田湾村最有特色的是何家盖特色村寨,位于田湾村四组,阿依河峡谷朗溪段的尖山上,现有人口33户148人,基本为苗族。

何家盖森林覆盖率达70%,百年以上古木逾百株。建有观景广场和休闲广场,还有木质坡屋顶房屋110间,直达村寨内部的公路目前正在修建。

志愿者们在村里有幸目睹并记录了非遗项目薅草锣鼓,还在田湾村场镇记录了彭水婚俗,见证了鲜见的“铺毡结彩”。何家盖村民心灵手巧,大多有篾匠、木匠等手艺,并会制作灰豆腐、糍粑、九大碗等特色美食。

最神奇的是,这里居然隐藏着一个会造纸的刘氏家族,被称为“大山深处的蔡伦部落”。其中以市级非遗传承人刘开胜为代表,其继承和发展了蔡伦造纸术,独创刘氏造纸术。据介绍,自刘氏先祖在清朝康熙年间从江西迁居到此算起,已繁衍了11代,在这里生活了三百年,祖祖辈辈都以造纸为生。刘氏子孙固守土法造纸传统,不断开拓创新,保留着蔡伦造纸术的全部精髓。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都让进村的志愿者们大开眼界。

万州 古人秀恩爱“死则同穴

万州区罗田古镇用坪村属于家族庄园村落,志愿者们惊喜地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向志扬旧居及向立扬家族墓葬群,而其艺术价值并不在相距不远的湖北鱼木寨之下。

志愿者张鸣介绍,该墓葬群建立时间长达200多年,墓碑完整,雕刻十分精美,所传达的墓葬文化非常丰富。向志扬旧居外立面手绘图案,人物、花鸟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其中一座夫妻合葬墓,正面罕见地用红色大字写着“偕老处”,而背后写着“死则同穴”,寓意这对夫妇对爱情的忠贞。志愿者们感叹“人生最美的境界也不过如此”。

距离这个墓葬群5公里外,就是湖北省利川市鱼木寨,而鱼木寨的主人正是用坪村向志扬的大儿子。如今鱼木寨声名远扬,成为了著名旅游景点,而向志扬墓却寂寂无名,让志愿者们很是叹息,“希望我们的进村普查能加大对传统村落的宣传,让这么好的古村尽快活起来。

永川 百年风雨长廊可御外敌

志愿者们还见识了能防御外敌入侵的寨堡村落。位于永川区北部的板桥镇大沟村就属于移民防御寨堡。

据当地村民介绍,大沟村萌芽于唐代,兴盛于清朝移民时期。如果从空中俯瞰,这个村修建得竟像一艘船停在河道上,很唯美。

志愿者们走进村子,首先就看到了两条各有4米多宽的风雨长廊。其做工、用料非常有特色。除柱子外,还有挑方及梁架,这些构件均由木料做成,没有铁钉固定,而是采用公母榫穿接方法把梁架有序架好,与柱、屋檐相衔接,承受空间顶上的负荷。充分利用结构力学原理,使走廊和与之相连的建筑坚固、牢实,历经多次地震都未受影响。

原来,自清初开始的“湖广填四川”,到板桥的湖广籍人最多,这些移民坐拥柳溪河(板桥河)之利,在河上用木料建成木板桥,在上面经商、居住、同乡集会、休息娱乐、祭祀,板桥也因此得名。

因同乡时常聚会,他们又将房檐加宽伸出去一大块。先是靠水而居形成半边街,之后又有人在对面建了房屋,就形成了风雨走廊,就像街道加了盖子,中间有约1米宽的阳沟供屋面排水和采光。

长廊两侧的住户很多,有商店、酿酒厂、弹棉花铺、手工面条厂、铁匠铺等,村里的老人们悠闲地在此聊天,玩牌。

让人惊奇的是,风雨长廊同时具有防御功能。两条长廊之间隔一段距离会留有小门互通往来。在靠河一边也有宽窄不一的巷子通往河边,村民称那是水巷子。水巷子有门,平时敞开,如果有入侵者,村民们就将水巷子的门紧闭,整个村子俨然一个坚不可破的整体。

迫切的思考

空心化”让古村陷入沉睡

破解试验”正在有序展开

通过对74个古村的田野式走访调查,文保志愿者们发现,日益严重的人口流失导致的“空心化”,让这些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正在成为老人的村庄、沉睡的村庄,并日渐荒芜。

在城口县方斗村,我们看到一个未去上学的孩子孤独地坐在火塘边烤火,没有一个玩伴,由于父母均外出务工,与她日夜为伴的只有年迈的奶奶。”张鸣说,村里有几户村民以采摘岩耳为生,充满艰险,稍不注意就会绳断人亡。

张菁作为整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曾在传统村落最多的酉阳待了一个多月,调查了22个传统村落。她认为,让这些村庄活起来,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村庄形成独具特色的当地产业,通过产业留住年轻人,带来活力和希望。因此,那些村落里有一定专长、有一定眼界的新“乡贤”会成为重要因素,只要他们能带头起示范作用,逐渐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闯出新的产业路子,传统村落就会因人而改变。

冰锅”介绍,普查结束后,在武隆县浩口乡田家寨,一个让传统村落活起来的项目试点已悄然展开。

负责主持这个项目的志愿者“开开”表示,经过志愿者们考察,发现当地有蜡染、竹竿舞、篾鸡蛋等三项非遗传承,志愿者们正与当地小学的孩子们合作,计划拍摄关于这三项非遗传承的网络视频,试图通过网络推广,打开这三项非遗传承的网络销售市场,试探非遗产品电商产业之路。

志愿者们还联系了长江师范学院的20多名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让他们定期走进村里对留守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孩子来影响父母返乡。

田家寨作为重庆唯一一个仡佬族村寨,自然环境优美,建筑极具民族特色,民风淳朴。为此,巴渝公益计划通过对当地新乡贤的引导培养,嫁接政府的扶持资源、民间公益组织的媒体资源,共同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规范和发展,让更多村民返乡。

目前,在志愿者引导下,多位村民已计划返乡开设农家乐,拉动当地旅游发展。而当传统村落的人气旺起来了,也会反过来促进当地历史和文物保护的加强。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范永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