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县“一转三化”切实解决失能五保老人供养难题

13.10.2015  12:07

  农村失能五保老人供养是社会救助的难点。近年来,丰都县大胆探索,制定出台《失能五保老人供养办法》,创新实施“一转三化”,将62名失能农村五保老人纳入县福利院集中供养,有效提高了他们生活、医疗、护理服务水平,受到社会好评,《中国社会报》、《重庆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转身份集中供养。为进一步强化民政救助兜底功能,充分发挥县社会福利院的供养资源优势,积极协调财政、公安部门,严格按照“四步两公示”(本人申请、调查审核、评议公示、复核审批、审批公示、入院供养)审批规程,将符合条件的失能五保老人的户籍迁入县社会福利院,身份从农村五保对象变成城市“三无”人员,并进入县福利院集中供养。

  资金保障制度化。争取县委政府重视,协调财政部门支持,保障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运行费用。县财政局将入住县福利院的失能五保老人,按城市“三无”人员供养标准,按时拨付基本生活费;将护理人员工资(含五险一金)、新增设施设备购置、集中供养日常开支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将年中因新增集中供养人员而增加的相关费用纳入年末预算追加。

  设施建设标准化。筹集资金160余万元,对县社会福利院进行了全面改造,保障失能老人的生活、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将原行政办公区改为特级护理区,配置了走廊扶手、盲道、残疾人专用电梯等设施;按照“特护”标准,室内配置了多功能医用床、老人呼叫器、轮椅、空调、电视、热水器、衣柜等生活设备;院医务室配置了治疗车、抢救柜、氧气瓶等医护设备。

  护理服务亲情化。为精心照顾每一位失能五保老人生活起居,县福利院根据他们的特殊生活需要,提供日常生活、医疗护理、人文关怀等专业服务。按照1:2(2名老人配设1名护工)的比例,配齐护理人员,为他们提供24小时的换洗、陪护、矫治等服务;按照1:20的比例配备医护人员,为他们定期体检、病情诊断和治疗;成立社会工作室,按照1:10的比例配备社会工作者,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精神慰藉、情感交流,让每一位老人都感受到亲情的陪伴和家的温暖。(丰都县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