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埠史趣闻:蒸汽轮船过不了险滩 300纤夫拉着过
王雨,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其长篇小说《填四川》曾被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开埠》为《填四川》续篇,讲述了宁家后人宁承忠从捍卫民族权利,舍生忘死与洋人、强权拼搏,到不得不接受开埠、洋货涌入、白银外溢、清朝覆灭的故事。 重庆晨报记者 甘侠义 摄
湍急的长江水奔流而下,江面下礁石林立,在川江航运史上,纤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可你知道重庆拉纤史上最壮观的场面出现在什么时候吗?
重庆作家王雨近日出版的小说《开埠》一书中,一场被载入史册的壮观拉纤场景被再现:300名纤夫拉着一艘安装着轮机的巨大木船,在狭窄的江面上缓缓前行,嘹亮的号子声震彻长江两岸。这艘蒸汽轮船就是人们熟知的利川号,而随着这艘蒸汽轮船靠岸朝天门码头,古老的重庆城开始了城市近代化的历程。
英法等国入渝并非一帆风顺
《开埠》一书开篇,就以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夔关事件”拉开序幕。早在重庆被迫开埠的17年前,英、法两国就试图自带洋货闯入重庆。1874年夏天,英、法、美洋行雇用69艘民船私载洋货上驶重庆,途经万县,被四川夔关扣留。以此为借口,英、法、美三国公使先后照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声称被扣的英商信和洋行、法商泰昌洋行、美商公泰洋行的船只及货物均有损失,要求中国政府赔偿。此年初,英国公使威妥玛进一步威胁清政府,如不赔偿,英国将扣押一半厘金,他本人也将亲自前往湖北、四川两省截留应该上交中国政府的海关关税,以作抵押。法国公使罗淑亚也公然宣称,如谈判不成,将派法国水师提督带兵前往万县武力解决。
这一事件虽然以清政府最终退还货物告终,但却进一步刺激了外国列强打开重庆城的欲望。1896年,英国派出了一个海军小组,专门来到川江之上,勘测宜昌到重庆的航道,为重庆开埠进行可行性论证。不过川江滩多水急,行船太难,英国人的勘测工作被迫停止。自那以后,英国多次窥探川江均未成功。
300名纤夫拉着利川号过险滩
随着木船运输退出川江,纤夫这一行当如今也消失在长江两岸。我市文史爱好者陶灵说,川江拉纤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场面,就是《开埠》小说中所描写的英国人立德乐的利川号入渝之行。之所以被称之为“最”,是因为这场拉纤总共动用了300余名纤夫。“那时一艘普通的木船,顶多也就用了百余名纤夫,可立德乐这艘蒸汽轮船所用的纤夫,直接达到了300多名。”
陶灵说,这场壮观景象,发生在1898年的云阳兴隆滩上。兴隆滩因为山体垮塌而成滩,因此这里的河道格外凶险。蒸汽轮船的马力不足以自行通过这个险滩,所以雇用纤夫成为立德乐唯一的选择,他整整雇用了300多位纤夫。陶灵说,其中200位纤夫站于船头,用一根根巨大的纤绳拉着轮船向前行进。而另外100多名纤夫,则分别位于轮船的两侧,用人力控制轮船的航向不致偏离。“300余纤夫一起行进,300多人嘹亮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在长江两岸不停回旋。这一场景的壮阔,在川江航运史上极为少见。”
蜀通轮为首艘抵渝自营轮船
利川号是第一艘开进重庆城的蒸汽轮船,而第一艘驶入重庆城的中国自营轮船,则是蜀通号,这艘鲜为人知的轮船也被写入了《开埠》一书中。
“1909年,由上海乘坐蜀通轮经宜昌到重庆,这是中国自营轮船入川的第一次航行。19日正午船从宜昌出发,29日抵达重庆。船停泊在南岸狮子山下的长江边,那个时刻,重庆的绅士们倾城出动,如同迎接贵宾一般,许多人用叶子烟杆的铜头烟锅去敲打轮船钢板,待发出金属声响后,大家齐声欢呼。这毕竟是华人自营华轮入川之第一次……”王雨在书中这样描述。蜀通轮处女航的成功,开创了长江航运的新纪元。中国航运史研究专家樊百川,在其专著《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里,对蜀通轮记载道:向英国订购一只适合峡江航行的双螺旋桨蜀通号轮船及一只拖船,于1909年10月由江南船坞组装完毕,开始航行。
蜀通轮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川江航运的特点,船体长115英尺,宽15英尺,吃水3英尺,时速13.5海里,从宜昌到重庆只需65小时。由于机器舱、煤舱占了轮船本身一多半,轮船本身只容得下为它工作的人员,所以从船主一直到洗船板的宁波籍水手,外加一百多位旅客,则全部挤在用钢绳绑在轮船左舷的另一艘比轮船还大、还长、还高,木头构造、铁皮包裹的两层舱船中间。
王雨说,1910年2月起,蜀通轮正式定航于宜渝之间,每月往返两次,这是三峡川江定期航行班轮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