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文旅会丨她苦心经营15载 只为让巫溪嫁花传承下去
6月12日,在第七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暨2021重庆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巫溪馆,一种正反如一的刺绣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停留,它就是巫溪嫁花。
巫溪嫁花,也叫大宁河刺绣,唐丽娟是这项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巫溪,她也是以规模化生产从事巫溪嫁花传承的唯一一人。
今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巫溪嫁花上榜,成为了国家非遗。
看着母亲穿针引线 她爱上了嫁花
巫溪嫁花因大宁山地区的婚嫁习俗而得名。
过去,巫溪城乡的女孩子从七八岁就开始学绣花,无论贫穷女子还是大家闺秀,都得从小学习针线活。一家老少五花八门的穿戴用品都得要女性一针一线地做出来。女孩子与男娃子定亲以后,既要为公婆、叔婶、小姑准备见面绣品,更要为未见面的丈夫做兜肚、荷包、鞋垫等。生活用品如衣裙、鞋帽、枕套、靠垫、台布、香包、烟袋以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庙宇中的神像、龙帐、宝盖、长幡、莲座及戏装等,也都得靠手工刺绣。
“嫁花”用针考究,整幅作品都没有线结,能经受多次洗涤而不散针,朴实耐用,是非常难得的一种古老刺绣技艺。
唐丽娟,出生于巫溪县红池坝镇茶园村的一个普通茶农之家,她的父亲是一名普通茶农,母亲是当地有名的“嫁花”师傅,拥有一身刺绣好本领,所以从小唐丽娟就生活在“嫁花”技艺的熏陶之下。
“它就是比较抽象,有组合式、渐变式,然后又可以抽取针,元素可以重叠,我觉得重复的力量真的是很伟大,它的感染力不是单个就可以替代的,我就是对这种图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谈起“嫁花”技艺,唐丽娟有一肚子的爱要表达。
传承技艺 她从教师变成了“学生”
在大宁河两岸,人们的生活和梦想,都会被姑娘们施线作绣。
然而,电脑刺绣兴起,机制成品服装绚丽多彩,人们的服装正在从朴实的地方特色走向全球化的时尚潮流,同时,婚姻的自由化和西式化也让巫溪嫁花濒临消亡。
眼看着热爱的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唐丽娟突然觉得自己肩膀上有了责任:一定要把“嫁花”刺绣传承下去!
2006年,唐丽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四处搜集残留的“嫁花”绣片,走访有声望的老艺人,收集保留了不同年代的绣品100多幅。同时,她还亲手创作了大量作品,汇集了大量的研究文字。
2011年,唐丽娟的努力终于取得突破性成果:传统刺绣“嫁花”以“大宁河刺绣”的名义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唐丽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巫溪“大宁河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2013年,她专职干起了以生产、销售带动的非遗传习工作。
目前,唐丽娟的刺绣事业基本走上正轨,她又开始考虑下一辈的传承问题了。让人高兴的是,唐丽娟的儿子张森也爱上了母亲辛苦传承的巫溪嫁花。
唐丽娟说,对此,她非常开心。
上游新闻 李晟 王倩 陈竹 冯锐 王淳 摄影 胡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