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科普载荷传回照片 重庆大学的棉花种子在月球上发芽了
科普载荷内部的棉花种子成功发芽。(重庆大学供图)
这是人类首次在月球成功进行生物生长试验
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
本报讯 (记者 李星婷)由人类带到月球上去的棉花种子,成功发芽并长出绿叶。1月15日,重庆大学宣布,由该校牵头承担、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简称“科普载荷”),于1月5日在月球上生长出第一株植物嫩芽。
这是人类首次在月球成功进行生物生长试验。1月12日,该科普载荷传回最后一张试验照片,结束本次生物生长试验。
完成此次月球生物生长试验的科普载荷,是重庆大学历时3年多研制的一个圆柱形抗压容器。其由特殊的铝合金材料制成,直径173毫米,高198.3毫米,内部搭载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6种生物,以及18毫升水和一定数量的土壤、空气,还有两个记录生物生长状态的相机等,总重量为2.608公斤。
其中,植物生产氧气和食物,供所有生物“消费”;作为消费者的果蝇和分解者的酵母,通过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酵母则可以分解植物和果蝇废弃物而生长,也可以作为果蝇的食物,由此形成一个简单的微型生态系统。
在经历月球低重力、强辐射、高温差等严峻环境考验后,1月5日晚8点,项目地面接收数据显示科普载荷内的棉花种子发育为绿色的胚芽。
“本次发芽的棉花种子是低酚棉,俗称‘无毒棉’。这是人类在月球上种植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重庆大学副校长、科普载荷项目总指挥刘汉龙表示,这是人类首次在月球成功进行生物生长试验,可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具有重大意义。
1月12日20时03分34秒,在经过9天的月面注水、发芽和生长试验以后,项目地面指挥中心向科普载荷发送了断电指令,科普载荷正常关机。
据悉,科普载荷在月球累计工作212.75小时,主副相机累计拍照34次,传回照片170多幅,并实时传回温度、电压、气压等各项遥测数据。
目前,科普载荷内部处于月夜零下52摄氏度的温度,结束使命的6种生物均处于冷冻状态。在全封闭状态的载荷中,6种生物将被慢慢分解成无害的有机物,永久封存在科普载荷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