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过半这些游子已踏上外出路途 老家,明年见
大年初四,不少外出务工人员携子女已经踏上了返程的路途。记者 李裕锟 摄
每年就春节回来一次,还得提前返程,“要是有合适的机会,会留在重庆工作。”胡秀芳笑着说。记者 李裕锟 摄
吕庭华一家子准备返回广东,在花台上抱着儿子等候晚上的列车。记者 李裕锟 摄
(记者 杨涛)“谁不想多待几天,毕竟是家啊。”今(22)日下午4时许,重庆北站南广场,走进候车室前,来自石柱的周奎武忍不住回头望了几眼。春节还没过完,他已和一些游子一样,挥别家人,踏上外出务工的路途。手里提着土特产,心里揣着牵挂,耳畔回荡着家人的话语,对于他们来说,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心底最浓的思念。
憧憬:在外打工10多年 想留在家乡找工作
拖着三大包行李,一大早,胡秀芳和丈夫就从忠县的家中出发,乘坐了近3个小时汽车,来到重庆北站南广场,等待晚上9点开往深圳的列车。
时间还早,两人轮流四处溜达。在一家超市里,胡秀芳看到货架上的忠州豆腐乳,心动想买两盒:“这是老家的特产,比山珍海味都好吃!”
夫妻俩在深圳一家手袋厂打工,已有10多年。每年春节,是他们回家的唯一机会。2月16日,归家心切的两人特地请了假,为父母买了身新衣服,提前1天回家。和亲朋好友团聚了7天,又得急匆匆收拾行李出门,赶在23日开工当天回到深圳。
“要是能留在家乡工作,就方便多啰!”胡秀芳说,自己每月工资在三千元左右,和重庆相差并不大。父母一年比一年老,自己在身边,更方便照顾。尽管春节期间,没来得及找工作,但夫妻俩已托亲友打听,如果有合适的工作机会,就考虑留在重庆。
惊喜:泥巴路变成水泥路 老家年年换新颜
四川广安人张攀攀也在重庆火车站转车。
今年春节,四川广安老家里,张攀攀的外公外婆很高兴。不仅是因为时隔4年,能再次和孙女团聚,更是二老第一次见到1岁半的曾孙。
2007年,张攀攀前往福州打工,父母也随后搬去福州。这次和丈夫回老家,由于要照顾儿子,担心行李太多顾不上,她没能带上新年礼,但仍为七八十岁的外公外婆包了一份“压岁钱”:“小时候,都是他们拿钱给我花,现在我工作赚钱了,也该他们享享福了。”
时隔4年回到家乡,张攀攀发现,老家的路变宽了,房子变高了,乡邻荷包里的票子也多了。和她一样,钟女士也惊叹于家乡的变化。“年年都要回家,但每次回家,老家的样子都不一样。”钟女士称,如今,家门前的泥巴路已变成水泥路,又平整又干净,不比城里差。
遗憾:儿女在异乡长大 已听不懂乡音
“看好哟,莫把箱子碰倒了。”一边等待列车,一边坐在花坛上休息,和脚下的两个箱子、一个背包相比,41岁的吕庭华更在意的是一只黄色箱子。那里面装着自家产的土鸡蛋,整整一箱,是他能从家乡带回的最好的礼物。
10年前,吕庭华前往广东打拼,目前在一家挎包厂工作。2月14日,他和妻子、儿女赶回老家。工厂25日就要开工,尽管没和亲友聊够喝够,一家人却不得不踏上南下的路途。
每次春节回家,吕庭华都遵循着贴春联、吃汤圆、拜老坟的习俗。在他看来,这是老辈子留下的传统,忘不得。唯一让他有些忧心的是,由于自小在广东生活,12岁的女儿和8岁的儿子已然听不懂家乡话。和亲戚聊天时,全靠夫妻俩充当翻译。
“不会家乡话,总觉得怪怪的。”吕庭华说,乡音关于乡情,新的一年里,打算教教儿女说家乡话,记住老家在哪儿,才是不忘本。